故宫有一道很神秘的门,只有一位皇帝走过。(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代帝王都自称“天子”,天子有一重要任务便是“祭天”。说到古代皇帝祭祀,最勤快的是乾隆皇帝,他祭天的场所,便是“天坛”。
天坛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用了14年时间与故宫一同建成的,原名是“天地坛”,但后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天地就分开祭祀,所以祭坛就分为“天坛”与“地坛”。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不但命人把天坛大肆扩张了一番,连祭天的次数相较于以往的皇帝也大大提升。可以说,祭天,算是乾隆皇帝的一个爱好吧,他的这个特殊爱好,一直持续到晚年。
但祭天是一件很隆重,也是很累人的活儿。大典的前一天,皇帝要乘辇车行经西天门,然后降辇至丹陛桥西侧降辇,之后再步行到祈谷坛的南砖门,经过一系列行香等礼仪之后,皇帝从祈谷坛西砖门出来,并在天坛斋宫住一晚。
这还不算什么,真正累人的,是第二天的祭天大典。据史料记载,一套完整的祭祀大典下来,皇帝要磕六十六次头。
皇干殿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而建的殿宇,祭祀的前一天,皇帝要到此上香行礼,之后才由官员将神牌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相应位置安放。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乾隆皇帝已经七十一岁高龄,虽然耳聪目明,但身体情况大不如前,特别是腿脚早已不够灵活。一套祭祀程式下来,一听到“祭天”二字,乾隆皇帝就脑阔儿疼。
和如今人们旅游类似,祭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体力都消耗在了路途中。天坛的面积远大于故宫,是故宫的四倍。你想想,故宫是什么规模?要从故宫晃着轿子走去天坛,再摇到大故宫四倍的祭天场地,即便皇帝是坐在龙轿上,至少也得落得个屁股疼的下场。
下面这幅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到天坛公园的地图路线。
心疼乾隆皇帝的下属们想了一个办法:抄小路。他们在祈谷坛的南砖门外新建了一道门,还修建了坡道。有了这道门,就可以由宫人将皇帝抬到皇干殿门外,然后再步行进入祈谷坛。
从始至终,能跨过这道门的,也就是乾隆皇帝本人而已。这样一来,祭祀过程可以庄重如常,抬轿工人的步行距离又可以大大缩减,实在是一个折中的好办法。
乾隆皇帝听说这个好讯息后,非常高兴,说是要给这个小门取个名字。但在想名字的时候,乾隆皇帝多了一重考虑:朕在这里修道门,是为了避免祭天之路过于劳苦,但若是后世子孙也因为偷懒效仿,那朕岂不成了好逸恶劳不良风气的源头?
于是,他干脆想了一个由头,给这道门命名为“古稀门”,意思是,必须是70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从这道门走过。不得不说,从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真的是一位明君,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后代也同样要求严格。
遗憾的是,继乾隆皇帝之后,没有一个皇帝能活过七十岁。所以,到目前为止,走过古稀门的只有乾隆皇帝一个人。
依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群。地坛位于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20世纪后逐渐开辟为公园。
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的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依据天坛公园的网站说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弘历(乾隆皇帝)时年七十,太常寺官员建议在皇干殿西侧辟一小型角门,供皇帝祭祀行礼出入以减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纳。
但又恐子孙均走此门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门”,故称此门为“古稀门”。以后,清代各帝均无高寿,事实上出入此门者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