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官吏,先必正心!”(图片来源:手绘插画志清/看中国)
道德与一个人有无文化无关,在一个都讲道德的环境里,人人有心法的约束,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文化没文化都能在道德的约束下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本文收集了6则古风正气故事,与君共赏。
1、从小不愿得到别人的好处
琅琊人王悦,年轻时就激励自己,有清廉高亮的风纪。后任吏部郎。邻省有个朝见过皇帝的官僚,送给王悦一蒸笼肉饼。王悦怎么也不肯接受。他说:“东西虽然很好,但我从小以来,就不愿接受别人的好处。”
(谢焯《宋拾遗记》)
2、拒收金子,剪袖而去!
韦执谊收了别人的许多金子,替人谋求科举登第。韦执谊去找主考官韦夏卿帮忙。韦夏卿不答应。韦执谊就从怀中掏出一些金子,放进主考官韦夏卿的袖子里。
韦夏卿吃惊地说:“我与你,共靠先人之德,方有今日。怎么可以这样胡作非为呢?”就剪掉袖子,拒金离去。
(《顺宗实录》)
3、“欲作官吏,先必正心!”
李和仲的祖父,与包公(包拯)一起,在僧庙中读书。每次出入庙中,总要经过一个富人的门口,二人从不进去见富人。
有一天,富人等在门口,待二人路过门口时,邀请他们进去坐,二人找了个讬词,推却掉了。
过了几天,富人又殷切地邀请二人,进屋去喝酒。李和仲动了心,想要赴宴。包公严肃地说:“他是富人,我们将来也许会任此地的官长,现在盲目地和他交往,将来岂不会受其连累?欲作官吏,先必正心!”怎么也不肯去。
(《朱子语录》)
4、儿问刺史父亲:“绢从何来?”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胡质任荆州刺史,其子胡威,从京城到荆州看望他。家中贫穷,没有车马和仆人,胡威就自己骑着毛驴,去拜见父亲。见到父亲后,在马棚里,住了十几天,告辞回家。
临走时,胡质送他一匹绢,作为川资,路上可卖绢、换钱、吃住。
胡威跪在地上说:“大人为官清白,不知从哪里得来的绢?”胡质说:“这是我俸禄中节余下的,所以拿来作为你一路的费用。”
胡威,这才放心地收下了。
(《魏志•胡质传》)
5、他哪里是找鹞鹰的人?
刘祥的儿子刘齐贤,出朝任晋州司马,唐高宗听说他为人正直,十分尊重他。
有一次,史兴宗(人名)跟从唐高宗,在皇家园林中打猎,对高宗说:“晋州出产好鹞,刘齐贤现任该地司马,不如叫他弄一只鹞鹰来。”
唐高宗说:“刘齐贤只专注公务,忘乎饭食!哪里是个会找鹞鹰的人?”
(《耳目记》)
6、退还“银灯架”
幽州从事温琏,是燕国人,以儒学著名。与瀛王冯道只幼就交好。曾经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有人在市场上卖上了漆的灯架,温琏以为是铁制的,花了很少的钱买回家来。过了几天,家人用它来点蜡烛,擦拭后,发现这个灯架是银的!家中老小都很欣喜。唯独温琏感伤地说:“不义之财,怎能当宝贝。”于是他查访到卖主,要将灯架还给他。
卖主说:“我并不知道它是银的,就拿到市场上出售,您忠厚又给了合理的价格,并不是强买去,我不敢再收回来。”温琏坚持要还给他,卖主只好收下。后来,卖主在别处将灯架卖了四五万文钱,拿出其中的一半酬谢温琏。温琏拒不收钱。卖主便将钱施舍给寺院,用来装饰佛像,以祝愿温琏能添寿。当时,远近的人无不钦佩他,认为他有仁人的行为。
后来,温琏在尚书侍郎的位置上逝世。
(《刘氏耳目记》)
正是:
华夏古人真纯,
发现铁灯是银!
归还原主及时,
江山万里光明!
可恶共魔狼性,
践踏侮辱万民;
开口便是假话,
没有半句是真。
天灭中共开始,
无生之门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