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经济学者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并直指这种行为违法。(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5月15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武汉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舆论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多位经济学者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并直指这种行为违法。
武汉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在一季度GDP同比增长为负值之后,二季度的经济更令各界关注。中共政治局在4月17日的会议上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这“六保”。
而经济增速与就业息息相关,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元春的研究,中国GDP增速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为200万人,但如果中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则会减少就业400万人。如果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无从谈起。
5月11日,据官媒《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认为,针对即将来临的两会,市场非常关注全年财政政策的力度。这不仅体现在财政赤字率的高低上面,也体现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的具体规模上面。财政资金的具体投向也是观察重点,例如,是否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是否会加大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倾斜等。
财政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去年中国财政赤字率是2.8%,今年市场普遍预计将达到3.5%左右,这将是中国财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的心理防线。财政赤字缺口最终需要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去年约2.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衡量财政刺激力度,需看政府举债规模。“从国内外形势以及目前市场主流观点来看,今年财政刺激力度将远超以前,政府(新增)举债恐怕要接近10万亿元。去年政府(新增)举债规模约5万亿元。”
另外,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越来越多,多位学者公开表示反对。
5月1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撰文直言,不需要采取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债券的方式,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它政府债券。
姚洋认为,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的国债是不合法的。所以,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这项措施在法律层面就被否定了,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违反法,除非把法律给修改了。所以这就是个伪命题,不用讨论这个问题。
5月13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撰文《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10条理由》,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搞财政赤字货币化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一旦财政赤字货币化道路开启,未来就可能被用来为地方债买单。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来自地方政府债务。未来要妥善解决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必然会以特定形式支付成本,无论是帮助地方政府还本、还是救助商业银行,还是以其它方式。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化道路开启,那么最终央行印钞为地方债务买单,就可能成为潜在选项。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5月13日发文指出,财政赤字货币化往往意味着政府治理体系的崩溃,意味着政府行为没有法定的财经纪律约束,意味着政府可以无限度进行举债并通过发行钞票来享受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因此,允许赤字货币化就允许政府行为无纪律化,就会导致政府行为的失去规范,导致并意味着政府能力的崩溃和治理体系能力的崩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礼卿的文章则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这里主要指通过一级市场由央行直接认购国债)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才可以予以考虑。具体讲,只有在通过市场化融资方式无法有效地实现合理的财政赤字目标时才能采取货币化方式。根据上述分析,当前应该说并不存在这样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