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昭慈圣献皇后/元佑孟皇后。(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wikipedia)
中国古人对教育的重视,不只在读书上,他们更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并兼顾培养实践能力。比如北宋元佑年间曾诏举经明行修之士。“经明”是指通晓儒家经典,“行修”是指实践修为。就是说,这种人才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出,而是由官员举荐。条件是通晓经典又有修为的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网罗天下人才,另一方面也让天下人知道,朝廷取士并不只考察才学,更注重德行。这样就可促使人们重视道德修养,而不只是一味读书。对于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十分有好处。
又如北宋元佑年间还设有十科举试法。这十科的名字是: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意思是要选拔德行高尚的人、可以进谏忠言的人,可为将帅的军事人才,负责督察官员的监察人才,通经术可以做讲师的人才,学问广博可以做顾问的人才,文采好可以从事写作的人才,善于调查案件的人才,善于理财的经济人才,熟悉法令可以作出判决的人才。从这些名字中可以看出,朝廷选拔人才重视实际能力,并且人才之选涉及各个方面。
根据十科举士法,负责举荐人才的官员们每年要于十科内举荐三人,每位被举荐者都被登记在册。朝廷有事需要人才时,执政官按所举科对被举荐者予以试用。试用有效的,则被授予相应的官职。
此外为了保证举荐质量,防止为完成任务而不负责任的举荐,或是徇私滥举之类的事情发生,还采取了一种措施叫“结罪保举”。意思是,被举荐者日后如有罪错时,举荐者也要一同承担责任。这样官员在选拔人才向朝廷举荐时,就会慎之又慎,不会轻易妄举了。
古时取士对道德水准与实践能力很重视,所以相应的人才之培养也必然是以此为重点。所以,古时的读书人不是读死书,万事不关心。而现代的应试教育下,高智商低情商,或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古人的教育方法与取士标准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