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红楼梦》中谁最美,就单从“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这点,则首推潇湘妃子林黛玉。(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我们暂且不论《红楼梦》中谁最美,就单从“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这点,则首推潇湘妃子林黛玉。林黛玉的知识应该用“博”、“真”、“准”、“透”四字表示。
黛玉知识渊博
一、黛玉解说陆游诗
先解释一下这个“准”字。
咱们回顾一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跟黛玉学诗的片段。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此时,黛玉对香菱可谓是当头棒喝。告诉她切莫走入学诗的“歧途”。
无独有偶,《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再提这句诗。这次是通过湘云之口。
湘云笑道:“……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
陆游的一句诗,居然在《红楼梦》中出现过两次。且都是对着林黛玉说的。
但对待湘云,黛玉并没有像对待香菱那样直接当头棒喝,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
林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
这段话中,包含资讯极其丰富,切不可轻易略过。
二、黛玉推崇画之神韵
先说张僧繇。
他借鉴天竺画法,在一乘寺庙创造了一种“凸凹画”,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在这里,黛玉推崇的,是凹凸法中蕴藏的神韵。
关于此处东方朔的《神异经》,更加不是闲笔。我们知道,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来自大荒山青埂峰。那么这部《神异经》中,就有关于大荒山的详细记载。
虽然有人认为,《神异经》记载过于荒诞,但这本书似乎就是一部袖珍版的《山海经》,四海八荒与西昆仑的奇禽异兽、奇珍异卉都有记载。单从这本书来说,黛玉所读之书,应已经超出红楼中所有人,包括薛宝钗。
或许在别人眼中,这部书就是一部普通的志怪类杂书,但对黛玉来说,她正从这“渺渺茫茫无人见”的书椟空间里,寻找着西方灵河、三生石畔、那被封存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记忆吧。
突然又想到了贾雨村对天长叹高吟的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玉即是黛玉,她不必待时而飞,更不会待价而沽。她的价值,就是用自己一世之泪,来偿神瑛侍者灌溉之情。
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妙玉的栊翠庵中遍植梅花,薛宝琴也曾经与梅花一起被贾母赞为“双美图”。而似乎与梅花气节最为相近的黛玉呢,却唯有对桃花情有独钟。或许,这就是她在三生石畔抹不去的记忆吧。
大家看,不管湘云说的“岂不可笑”的话是不是针对黛玉,但黛玉都没有丝毫责怪她的意思。
这与大家认为黛玉的小心眼印象似乎大相迳庭。
其实,这才是黛玉的真性情,她的本性就是包容、恬淡、还有孤高。借用一下兰德的那句名诗,她和谁都不争,因为和谁争她都不屑。
那么说,黛玉对待香菱与湘云态度截然不同,是不是她有些“藐视”香菱而惧怕湘云呢?
当然不是。
黛玉这个人其实最具有平常心了。
之所以态度不同,是因为香菱于诗词来说就是一张白纸,虽凡木,乃可雕琢也;而湘云学诗词已经很久,其可塑性本并不高,且性格难驯,所以黛玉不想在她身上做无用之功。
后来宝钗曾经说香菱是“诗呆”,湘云是“诗疯”。
“呆”者,只要有耐心,尚能慢慢调教;但“疯”者,则实在难以控制也。
这点,是黛玉识人之准。
“准”字我们已经见识,再说一说“博”字。
博乃是“渊博”、“广博”之意。
黛玉看书非常之多,她在读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这在古代才女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黛玉在《红楼梦》中作诗非常之多,而且是天马行空、风格迥异、绝无雷同。其中有一组《五美吟》应该算是不起眼,但她的“渊博”却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美吟》分别说了五个古代美女,西施、虞姬、昭君、绿珠和红拂。
黛玉在《红楼梦》中作诗非常之多,而且是天马行空、风格迥异、绝无雷同。(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五美吟・虞姬》
先看第二首《五美吟・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白。是说虞姬虽是一女流,但自刎于楚帐而流芳。而英布、彭越等人弃楚投汉,最后再反叛被诛杀,名节尽丧。
正如花蕊夫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中所写,“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虞姬巾帼不让须眉的真英雄本色,岂不羞死那些须眉浊物的“男儿”吗?
虽然说,黛玉写过许多的诗,但这一首,却是表明她气节认同的诗。
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所以我们看,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黛玉的价值观非常清晰。也正因如此,看似病态孱弱的她,并不是一个小女儿姿态。
解读这首《虞姬》之后,我们才可解读第一首《西施》。
《五美吟・西施吟》
在古代四大美女之中,美是有排名的。西施第一,王嫱第二,貂蝉第三,杨玉环第四。
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有意把黛玉描写成西施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一大段描写,活脱脱一个“西子捧心”的画风。
那么黛玉是如何看待西施的呢?
或者说,她是如何看待别人把她当成西施的这件事呢?
我们来看她的《五美吟・西施吟》: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这首诗的意思非常明了。
倾国倾城的西施,表面看在吴宫中飞花逐浪风光无限。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更加向往的是儿时的家乡。
那里到底有什么值得他思念的呢?答案就在后两句里。
大家切莫再嘲笑那东村效颦的女子了,她即使头发斑白的时候,还能在家乡的溪边浣纱,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大家看,能每日在家乡的溪边浣纱,这才是黛玉向往和追求的生活啊。
黛玉的诗中,处处都透着庄子的“大宗师”风范与“逍遥游”思想。
她的思想与境界常人难以理解,正如她在《螃蟹咏》中说的那样,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洒脱。
黛玉的真逍遥与真性情,在第三首《明妃吟》中达到了高潮。
《五美吟・明妃吟》
黛玉的这种真逍遥与真性情,在第三首《明妃吟》中达到了高潮。
黛玉之“真”,以整个贾府之“假”做背景。
在解读《明妃吟》之前,我们先引用一首风格非常俊朗的诗,是一首范无病写的《感怀》诗:
非命非天是我宗,神鹰背上听秋风。
潮声不息群岩响,剑术合当毕世工。
秋水惊心生妙腕,雪花夺目耀长空。
公孙弟子今何在?可畏后来器似虹。
闭上眼睛,一字一句地吟诵,你看到了什么?是过隙鹰背的风声?是群岩激荡的潮声?小编倒是觉得,有一种“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感觉了。
铺垫了这样一首诗之后,咱们才可以继续欣赏黛玉的《五美吟・明妃曲》: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要说这首诗,字面上看,真的是一般般吧。但是……
偏偏在这首诗的后面,有宝钗的一段点评。
宝钗这样说:……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此处开始,当详解了。
要说写明妃的诗词,没有超过王安石的了。即使是欧阳修的作品,其名称也都是《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而此处宝钗引用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就是出自《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二)》。在这里,还必须把原诗词完整呈现给大家。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大家看到最后一句了吗?“莫怨春风当自嗟”,正是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掣的花签上的诗句。而与之相对的,是薛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一、黛钗的两句花签词
黛钗的这两句花签词,需要慢慢解读哦。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出自罗隐的《牡丹花》。所以当时的注解词写的是“群芳之冠”。在这首《牡丹花》中还有这样两句: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这两句诗真真的好。
大家知道,大观园其实就是一个群芳谱,每一个女子都是一朵花,芍药是谁呢?就是湘云,而芙蓉花自然是黛玉专属了。
罗隐这首诗写得居然如此应景,那史湘云与薛宝钗关系最好,而芙蓉何处避芳尘的一个“避”字,又让人感叹有多少巧合与无奈?
读完这首《牡丹花》,感叹之余,总有嗟呀。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莫怨春风当自嗟”。这句话是欧阳修说的,其实暗含着一种任命。可是--
要说任命,那是宝钗的性格。岂是那“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林潇湘啊?
《红楼梦》曲笔之高,古往今来恐无人出其右。
就像此处,要说林黛玉,却借欧阳修之笔。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宝钗当时的点评,还有一个王荆公呢。
王安石的《明妃曲》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他提到了意态之美,岂画工所能捕捉者哉?王昭君的美,是意态之美,毛延寿画不出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何就被枉杀了呢?
意态之美,恰恰是林黛玉灵魂之所在。
二、黛钗可比为欧王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突然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如果说,把薛宝钗比作欧阳修,那么林黛玉就是王安石。
在北宋,欧阳修与王安石政见上是对立面。欧阳修属于保守派,王安石属于改革派。不过,王安石是孤独一人,欧阳修是门生无数。
说起门生,那是欧阳修最自豪的事情。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都是他的门生。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唐宋八大家去掉唐朝的两家,剩下的就是欧阳修与其四个弟子对阵王安石了。要说文学造诣,欧阳修跟王安石直接交锋似乎不多,但其最得意弟子苏轼倒是与王安石几次交手。
苏轼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也有一首《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个是,身在此山民乐此不疲;
一个是,身在最高层,傲视群峰。
个中境界,大家自行体会。
当然,如果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来形容林黛玉的话,那么薛宝钗就应该是欧阳修的“醉翁亭”。所以说,一味地把黛玉与宝钗放在对立面上的看法是片面的。
因为就欧阳修与王安石来说,两人虽然是政敌,但从来谁都没有把对方置之于死地。两人轮流在大宋做宰相,但谁在台上都会善待对方。
那么在《红楼梦》中,曹公暗中引入欧阳修与王安石来隐喻对比林黛玉与薛宝钗,恰恰是要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虽然政见不同,但却不必视对方为仇寇。
欧阳修与王安石,一个主张遵制守旧,一个主张改革发展。就像宝钗与黛玉,一个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一个是主张随意随心随性。虽然见识看法不同,但不影响价值的包容认同。唯有真性情,才有大境界。这就是这首《明妃曲》的真正意义所在。
理解了《明妃曲》,下面解说《绿珠》就更加自然了。
《五美吟・西施吟》: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以上图片来源皆为维基百科)
《五美吟・绿珠》
《五美吟・绿珠》这首诗啊,才真正让我们“透”彻体会一下寂寞林的寂寥: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当然,绿珠,也可以说是明妃的延续。
既然如此,则思乡依旧为主旋律。
绿珠与昭君相比,则更有不同。因为,昭君善琵琶,而绿珠善笛。
在《红楼梦》第76回,一直就有一个笛声。呜呜咽咽,悠悠扬扬,袅袅悠悠。
连黛玉也说:“今日老太太,太太高兴了,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
于是与史湘云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句来。
之所以把“佳”加上引号,只因此句太过悲伤。但突然想到,《红楼梦》中,却没有谁会吹笛子。
此处,算是林潇湘祭拜一下绿珠吧。
不过,绿珠所讬的石崇,虽然与潘越、陆机等人合称为“金谷园二十四友”,但却是徒有其名而已。石崇被行刑之时,押解他的刽子手说了这样一句话,“红粉诱人,更不可刻意眩示于人,以自取羞辱”。此语出自一个草根之口,值得深思。
绿珠纵有千殇才情,奈何无人能识。真乃人生憾事。而与绿珠相比,林黛玉虽然看似孤苦伶仃,但他有宝玉这样一个知己,又岂非上天厚赐呢?那么与黛玉相比,同样“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大士就没这个福气了。
虽然说,宝玉自称槛内人来对她的槛外人,但更多的是一种尊敬;虽然说,宝玉去她的栊翠庵品茶梅花雪,但更多的是一种敬仰。又怎敌林子洞里林家香芋小姐的故事呢?而事实上,妙玉的才华是唯一让黛玉谦虚起来的人。我们看黛玉是这样跟妙玉说话的。“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黛玉如此低调,真是难得,难得,难得。
那么如此高冷的妙玉大士,向来在《红楼梦》中少有出场。这次她是怎么跟黛玉碰在一起的呢?也是因为那个笛声。妙玉说,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
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如此无名的一个笛声,反复出现呢?
分析了黛玉的《绿珠》诗之后,终于有些明白。
黛玉与妙玉之所以情投意合,或许就在于绿珠这一声笛音。
《五美吟・红拂》
与上述四女不同的是,红拂女与李靖、虬髯客合称为“风尘三侠”,是真正的女中丈夫了。
先来欣赏一下这首《五美吟・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现在大家就知道前面为什么要引用范无病的《感怀》诗了。
其实,在林黛玉心中,始终有一个红拂女的影子。可她的心结在哪?就是自己的一身病。
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首《西施吟》中,她羡慕那个效颦的东施了。
因为东施是健康的,而自己就像捧心的西子一样,身体真是孱弱的。如果自己能够“秋水惊心生妙腕,雪花夺目耀长空”,夫复何求呢?
这样,我们再想一下,为什么林黛玉能够跟薛宝琴一见如故呢?
因为薛宝琴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去过各种异域国度。又在真真国见识了异国女子所写的“五言律”。这样的生活其实才是林黛玉所向往的。
还有芦雪广吃鹿肉的一个细节。
当时湘云邀请宝琴一起吃烤鹿肉,宝琴说,怪脏的。宝钗就说,吃吧。你林姐姐要不是身体不好,她也会吃呢。
所以,在林黛玉的心中,她一点都不喜欢吃那个用好几只鸡调配出来的茄鲞,更不喜欢一天吃一两燕窝。她喜欢的就是与姐妹们一起大快朵颐地吃烤肉!
我们是不是可以幻想这样一幅画面,宝钗、黛玉、湘云、宝琴,在露天草坪之上,几个女子大块吃着鹿肉,大口喝酒。一起吟诵“多情谁助我千觞”,一起高唱“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原标题为:读不懂这四个字,就读不懂林黛玉更不知红楼梦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