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名画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为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作,作品以长卷形式呈现,原画长约528.7公分,高24.8公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人物看起来格外生动。
其实《清明上河图》在后世有诸多摹本,其中明代画家仇英(约1505~1552年)参照“张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重新创作一幅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如果以现代科技将其放大约30倍来看,你会看到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还有许多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庶民生活,这些细节生动又细致,令人惊叹宛如古代版的“动漫”或“Google街景”。
仇英《清明上河图》在明代时归收藏家项元汴所有,到了清代收入乾隆内府,见于《石渠宝笈》续編著录。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将此卷连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书画带出宫,之后带至沈阳。1945年被截获,1950年,经鉴定家杨仁恺鉴定后留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此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明朝苏州城的情景,现场人物约有2千多个,有街上的叫卖小贩,也有富家女的生活休闲,或动或静,栩栩如生的呈现了当时的街巷、桥梁、房屋、店铺和戏台及人民生活场景等相当热闹。除了生活秀,还有风光秀:绵延的山峰,坚固的城墙以及鲜艳的房屋和桥梁瓦片等等。
画作也反映了古时苏州城的繁荣,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栉比鳞次的商铺,无不彰显了这一点。从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锡器”、“染坊”、“诸般铜器”等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女工钢针”等可让人感受到苏州氛围。
世上有多本《清明上河图》传为仇英所作,除了辽宁省博物馆藏本(一般认定为仇英真迹),另有青州市博物馆藏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国宝,清院本《清明上河图》(5日)起以数位版的形式在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免费展出,长1152.8公分、宽35.6公分,画中人物超过4,000人,包括桥梁、屋宇、人物描绘细腻严谨,是院画中的精品之作,这次以10公尺长数位萤幕光墙加上VR虚拟实境体验,参观者恍若置身九百年前的北宋首都汴京,视觉效果让人十分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