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一间病房,两种选择。(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点,自人降生于世就存在,只是早和晚不同而已。纠结也好,坦然也罢,终究都要遇到。夕阳西下,黄昏时刻,人所需的不仅是医药,还有生命的意义和生活品质。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有这样两位病人:都是老太太,住同一间病房,一位78岁,一位81岁;病情相同,肺癌晚期,一位发生脑、纵隔及淋巴结转移,一位则是肝转移;都尽力治疗了,已不再适合手术、放化疗,也找不到合适的药物。
主治医师分别称她们为19床、20床,以下是这位医师的讲述。
【1】
19床是一位大学教授,因脑水肿入院。治疗后,脑水肿消退,我告诉她女儿莉(化名)可以出院。
莉很吃惊:“癌症呢?不治了?”我委婉地表达了再做癌症治疗已无任何意义、病人进入生命的倒计时、爱她就回家陪伴她等几层意思,但莉的态度很坚决:“病治不好,绝不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莉的偏执。
莉今年52岁,定居澳大利亚。3年前,因为母亲患癌,她辞了工作回国。她带着母亲到处看病,自己也满世界跑,曾跑到国际肿瘤会议会场,堵截一位美国专家。
她看了许多医学书籍,一旦有什么新技术、新药物,就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但专家的答复全是否定。莉并不气馁,她听说有一种“海参疗法”,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便从美国买回上好的海参。
每晚,她在家炖好,次日清晨用保温桶拎进病房,让母亲喝光。
那段时间,这对母女总在病房吵架。
一次,19床向我求援:“莉天天逼我吃海参,不吃完就不许我吃早餐,还说是为我好,可我吃完浑身发热!”
在我和一位中医的劝说下,莉只答应减少次数,隔一天吃一次。
一个月多后,19床发生多器官衰竭、呼吸困难,被转入呼吸内科病房。当时,她明确表示,不希望用呼吸机,不想受罪,更不愿全身插着管子离世。
但莉不同意,也不理解。
很快,19床不再说什么,因为不能再说话——她的喉咙插了气管,面部罩着呼吸机,鼻饲管、导尿管等爬满全身。
端午节的中午,昏迷数日的19床来不及留下一句话,走完人生路。
可是,莉不让拔管,说母亲没死,胸口还有起伏。医生解释,那是呼吸机未撤的原因。
我被莉叫到呼吸科,她让我一遍遍地听听诊器。
我说:“我用医生的名义发誓,心跳停止。”她不信:“你用母亲的名义、女儿的名义发誓!”最后,我照做了,她才同意拔管。
此时,19床已死亡两三个小时,嘴巴僵硬地张着,热敷后才能闭合。
看着殡仪车带走母亲的遗体,莉抱着我痛哭:“金医生,我错了!我后悔没有带妈妈回家!”
【2】
相比之下,20床的故事就简单得多。她是一名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因血性胸腔积液入院。我为她实施了穿刺引流,抽取积液,然后打了些防粘连药物,就建议她回家。
她和两个女儿欣然接受。
出院后,她住到小女儿家里,每天还和大女儿通一通电话。除了呼吸有些困难,她的状况还不错,食欲正常,有时候早上出去晒太阳,晚上在小女儿的陪伴下散散步。偶尔睡不着觉,就吃一颗安定片。
这样的生活,她很知足。
关键是,她的人生还在继续……
【3】
很多时候,我们把老、弱、死都医学化了,认为是个需要克服的临床问题。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医学也是有局限性的,要勇敢、理性地接纳。
不治之症的病患在监护室里度过生命的最后,完全是一种错误。虽然技术可以帮助病人在失去意识和连贯性后维持器官,但过度的干预反而增加了对患者和亲属的伤害,让患者与临终关怀擦肩而过。
当然,有病人的原因,也有医生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拒绝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末期病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
恋生恶死,人之常情,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乞丐,地位与金钱都无法改变个体生命必死的事实。
人近黄昏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丰富和充满爱的生活,病人和家属都要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请记住,在大限到来之前,才有机会说出或听到“再见”“别难过”或者“我爱你”……
责任编辑:肖品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