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分一处类垃圾回收站(图片来源:Szary Wilk/wikimedia/CC BY-SA 3.0)
【看中国2019年7月10日讯】随着上海跨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垃圾分类在国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正当人们一方面为垃圾围城忧心忡忡,一方面又被垃圾分类的复杂性搞得措手不及时,北欧有两个国家,呈现了另一番让人诧异的景象: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太好,导致本国垃圾不够用,需要从国外进口。
曾几何时,瑞典也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后来,政府下定决心治理环境,垃圾分类成为首要议题。
一开始,瑞典政府强行推广垃圾分类,对顶风作案者予以处罚,但遇到了民众的普遍抵制。
垃圾分类从孩子抓起
后来,瑞典政府后来意识到,处理分类垃圾的教育还是要从娃娃开始,于是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大纲,学会了的孩子们会向成人普及垃圾分类的理念。
经过了一代人的努力,如今琐碎的分类规则,早已是瑞典人的生活日常。
玻璃瓶要分有色和无色的,纸类要分报纸和硬纸盒,盖子和瓶身要分开,等等……
在瑞典,垃圾分类不是完全的义务劳动,也有些许经济回报。对于广泛使用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瑞典推行押金制度。在这一运作下,瑞典瓶瓶罐罐的回收率达到93%。
厨余垃圾转化能源
瑞典是如何处理厨余垃圾呢?瑞典的很多小区,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将厨余垃圾送到专门的处理站,转化成有用的能源。
很多小区旁边设有垃圾中央收集站,从中延伸出来的各个管道,穿墙而过、进入地里,连接着社区不同种类的垃圾桶。
居民刷卡支付后,便能打开箱门,将垃圾放入其中。桶内设有自动感应装置。一旦装满,阀门自动开启,垃圾们应声而下,在强劲风力的推动下,顺着管道,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向中央收集站的大箱子里。
在一些新小区,这些管道直接连接各家各户的厨房。家庭厨房里安装一个食物粉碎机,吃剩的食物被粉碎后,进入管道。
当然这样做,需要巨大的投入,但瑞典人却乐此不疲,为了城市的干净整洁,为了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他们觉得这是必须的牺牲。
垃圾背后的经济利益
当然,高额投入的背后,也有庞大经济利益的驱动。
除了规定居民有义务进行垃圾分类,生产者有义务回收自己的产品外,瑞典政府竭力创造了一个友善于环保科技的环境,透过资金补助或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企业投入绿色科技,不断开发循环利用技术。
如今,瑞典回收后的矿泉水瓶,可以实现一比一还原。即压缩分解后的原料,可以用来制作一个新瓶子,不浪费一点材料。
而垃圾回收最大的去向,在于焚烧发电。作为一个北欧国家,瑞典一年中有8个月需要供暖。焚烧垃圾产生的能量加热水炉中的水,可以给全国20%的家庭供暖。
在瑞典几乎人人都知道,4吨垃圾等于1吨燃油能源。在机器自动化的高效运转下,一家12人的工厂,每年的盈利额高达550万欧元。
垃圾不够用
虽然全国50%的垃圾都用来焚烧,但也仅仅占焚烧厂实际处理能力的两成。大量的产能被闲置,瑞典人想法设法地从国外进口垃圾。
一开始,他们瞄准邻国挪威。但后来挪威自己投资建厂,利用垃圾来发电发热。
这可动了瑞典的奶酪,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垃圾争夺战”。先行一步的瑞典更胜一筹。
曾有挪威官员指责瑞典将焚烧费用一再压低,挤压挪威的业务;但又架不住瑞典收费便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国的垃圾被运去邻国,自己反而向英国进口垃圾来烧。
估计以后双方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数据显示,北欧人一年生产的垃圾是1.5亿吨,而北欧能源公司对垃圾的需求达7亿吨。缺口如此之大,北欧人很是发愁。没有垃圾,就意味着没有燃料,城市供暖供电都会受影响。
瑞典人把垃圾生意做到极致,但他们仍不满足,未来,瑞典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100%,并要彻底放弃石化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