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儿宽(人名)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襁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
【今译】
儿宽是千乘地区的人,曾向欧阳生(人名)学习《尚书》。又被郡国选为博士,做孔安国的弟子。儿宽因贫穷,交不起学费,就为同学们服务,作为报偿。他时常下田劳动,带著书籍耕作,利用歇工时间,读诵。他好学的精神就是如此。
儿宽当官后,管理百姓,鼓励发展农业,减轻刑罚。处理案件时,体谅下情,以得民心为上。他不求名声,选拔任用心地仁厚的人为官,将治理的功劳推让给他们。这使下级官吏和百姓,都信服、爱戴他。
儿宽向皇帝建议,开凿六辅渠,制定用水的法令,以便灌溉更多的土地。他收租税时,按农民收成的好坏,有时多,有时少,并允许暂时欠贷。因此,有时租税没能及时收缴齐全,任务完不成。后来,国家有战事,身为左内史的儿宽,因收税不利,要被上级罢免。百姓听说后,都怕失去这位好官,于是,大的家庭,用牛车运粮交税,小的家庭,用扁担挑粮交税,大家都络绎不绝地向官府运粮,使得儿宽所辖范围内的税收,名列全国第一。因此,皇帝更认为儿宽与众不同。
【评述】
儿宽心地仁慈,待人宽和,有廉洁的操守和聪敏的智慧,尤擅于起草奏章。当时的御史张汤,见他德才兼备,就让他做掾吏,并向天子举荐。天子召见儿宽,以《尚书》中的句义相问,他对答如流。天子有感于其才学、人品的优异,即擢升其为中大夫,不久,又再提拔为左内史。从此,他在政途上一路顺风。
儿宽不仅自己爱民如子,同时还任用爱民的君子治民。他做事认真公道,不求虚名,有了政绩也不居功自傲,反而把功绩让与下属。如此种种,使他不仅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官心”。因此,当汉武帝因其收税不利,要降罪惩处时,百姓们念其恩义,才会主动输粮纳税。儿宽的博爱,缓和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安抚了百姓,赢得了皇帝的尊重,也最终化解了自身的危机。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儿宽的经历,正是这句话的注脚和佐证。
做一位真正的仁者,不仅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有与之配合的智慧,否则好心也可能做坏事。佛经说“悲智双运”,就是这个道理。
在对匈奴战争期间,汉朝军费开支庞大,需要税收及时补充。在如此情况下,儿宽仍坚持“轻税缓刑”的政策,而没有依国法急征快敛,体现出他“为仁”的智慧。
儒家行事,讲求“有经有权”。“经”是常规,“权”指变通。常规不能随意变动,但在特殊情况下,要加以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制定规矩时所要达到的目的。征税也好,抵御外侮也罢,都是为了保国安民而采取的常规措施。可是连年兴军,民生疲敝,若不休养生息,仍墨守成规,一味地暴敛,以应军需,那不但达不到保国安民的目的,反而会激起民怨,引发社会动荡。权衡利弊,儿宽抛开自己的前途不顾,尽量达到“保国安民两不误”。最终,仁者的善良与智慧,使国家、黎民、自身,都得到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佛经上所说的“悲智双运”,善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