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的想像中,杜甫笔下的黄四娘是个农村老妇人。(绘图:志清/看中国)
关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这首诗,还有一个值得说说的话题:黄四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有一首作于海南儋州的诗,题目是《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发青裙,少寡,独居三十年矣。感叹之余,作诗记之”,诗中有两句云:“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可见,在苏轼好奇的想像中,杜甫笔下的黄四娘是个农村老妇人。
元代杂剧作家乔吉的《折桂令・黄四娘沽酒当垆》载:“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黄四娘摇身成了酒家老板娘。
清朝学者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云:“黄四娘”自是妓人。浦起龙所说的妓人,当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今的“妓”的意思,而是包括音乐歌舞杂技之类的表演者,类似今天的演艺界人士。
当代研究者萧涤非则强调“娘子乃唐时妇女的美称”,意思是,黄四娘是有一定身份的女子。
也有人根据诗意,称黄四娘为杜甫邻家女子。
种种说法,相差甚远。
这个问题,我多年曾做过一番考证,撰写过学术论文。我的观点不同于上述各家,我认为,黄四娘乃是花禅,即早年曾经沦落风尘、后来遁入空门的女子。现将论文主要论据和后来思考所得,简述如下:
唐代有称尼姑为“娘”的,例如玄宗为了将儿媳妇转变为自己的妃子,让杨贵妃短暂出家为尼,宫中呼为“娘子”。加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云云,黄师塔即僧人埋葬处,可知黄四娘居住之处接近佛寺。因此,黄四娘很有可能是尼姑。
稍晚于杜甫的唐代名妓薛涛,居住处在万里桥边,跟杜甫草堂距离不远。有可能,杜甫家附近有片地方,有条街巷,曾经是风尘女子喜居之地。
黄四娘是花禅,亦庄亦谐,杜甫才可以用“竹枝词”变调、以“癫狂”心态游逛她的花园。
黄四娘若是有家庭身份地位的女性,称呼上应该用她丈夫的姓氏。直呼黄四娘家,分明表示,她是个无家室的独居之人。
黄四娘若是普通农村妇女,不太可能有一个鸟语花香的园子。“千朵万朵”,可见园子规模不小。
黄四娘若是邻家女子,杜甫独自进入她家庭院,从容不迫地赏花、看蝶、听莺,不合当时礼制。目前没有任何文献有记载,关于杜甫跟女邻居之间的轶事。
在唐朝,文人士大夫跟才女尼姑交往,屡见载籍,显然是当时社会习俗所允许的。比如,如王维跟长安崇通寺尼姑有交情,白居易写过《龙华寺主家小尼》,张祜吟过《惠尼童子》,刘长卿亦乐于同尼姑、道姑交往,他还曾与女道士李季兰共成雅谑(女道士李季兰因为刘长卿患疝气病,嘲以:山气日夕佳。刘长卿并不视若,亦以陶渊明诗句作答:众鸟欣有托)。有可能,文人士大夫跟花禅往来、谈笑,在唐朝乃是一件风雅之事。
回归到诗歌本身,正如浦起龙所说的,“流连戏蝶”、“自在娇莺”,适合映射妓人,不能用于衬托良家妇女。
需要注意的是,是“黄四娘”,不是“黄四娘”。意思是“黄家大小姐”,而不是“姓黄的大妈”。就是说,这位花禅年龄未必有多大,可以是二十岁上下的妙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