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净居寺。(图片来源:Zhangzhugang/维基百科/CC BY-SA 4.0)
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城西南40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处,有一座千年古刹——净居寺。
据悉,它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由名僧慧思和尚(天台宗创始人)结庵,而真正建寺是在唐中宗神龙二年。当时,道岸禅师率弟子从长安返回故里光州,为了追念慧思、智顗二圣,寻根天台宗,便在结庙的地方建了净居寺。
某天,光山县城突然出现十几位异乡人,据说他们是日本天台宗的和尚,到此地来寻根。并且,他们为了感恩,表示想捐助光山修冷库,便于当地人储藏板栗和茶叶等特产,但被拒绝了。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不论如何,历史上的净居寺一直不缺文人骚客,赋诗更是无数。在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游净居寺》: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苏轼(图片来源:Zhao Mengfu/维基百科/CC0)
史料记载,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心中的不甘和愁苦无处发泄(从上文诗中的“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就能窥见一二)。于是在当年春天,他来到了净居寺。
他的到来,可以说为净居寺增色不少,居仁禅师还拿出了大苏山最好的新茶招待他。一壶热茶、一棵树、一棵草……净居寺里的一切无不安抚着他孤苦的心。慢慢地,苏轼也走出了阴霾,还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后来,一位有远见的光山县令将诗刻成了碑。
可以说,光山县的净居寺历史价值很高,历史声望也很高。但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去游玩、参禅的人反而少了,名气也越来越小,庙里的僧人就更少了。
光山县的净居寺历史价值很高,历史声望也很高。(图片来源:Zhangzhugang/维基百科/CC BY-SA 4.0)
实在不忍它没落,所以我每次途经光山县都会去这座古寺看看。并且,我每次去,都会在一处地方停留半晌,那就是一进寺庙就能看到的千年银杏树。
这棵树是道岸禅师建寺时亲手种的,见证了这座寺庙的千年兴衰。如今,这棵树的树干里寄生了一棵柏树和一棵桧树,非常宽厚。我每次站在树下,都有不同的感悟。
第一次站在树下时,我才20岁,当时在想像禅师当年种这棵树的心境,或许是希望这座寺庙也能如这棵树一般,任岁月流转仍郁郁葱葱吧。
最近一次站在树下,已过了很多年,这时的我开始思考人生。都说人生有三层境界。一层是物质世界,衣食丰足、家庭和睦、子孙满堂;二层是精神世界,琴棋书画、哲学文学、修身养性;三层是灵魂境界,探讨“我从哪来,又到哪去,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的问题。
千年寺庙历史底蕴深厚,是喧嚣尘世中少有的净土。(图片来源:Zhangzhugang/维基百科/CC BY-SA 4.0)
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就是一步一上升,名利都满足后出的家,登到第三层境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二层徘徊,不是上不去,是割舍不了红尘。或许有一天,我突然开悟想进入第三层,可能会来这寺庙出家吧。
综合来看,这座千年寺庙历史底蕴深厚,是喧嚣尘世中少有的净土,人站在其中或能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平时自驾游时,我们不妨去看一看。它不收门票,也无乱收费、乱推销专案,景区管理还是非常好的。
责任编辑:杰夫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