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人生是靠“迷幻药”和“预防针”堆砌出来的。
前阵子一对夫妻朋友离婚了,因为女生觉得她的另一半“变了”,觉得自己“被骗”,让她难以接受。
原来是,他们俩交往了一年,有美好而浪漫的交往过程,有充满创意的求婚仪式,有充满诚意的结婚典礼。在婚前的种种,一切都是很美好的,也因为这些美好,让她对这段婚姻充满了期待及美好想像。结果婚姻生活却维持不到半年就告终了。为什么?无关第三者,无关感情不忠,女生和我说:“男方婚前让我感觉太美好,婚后才发现一堆问题,差异太大,我实在难以接受,一时之间调适不过来……”
婚前老公说的好像家里事业是靠他在撑,其实只是靠爸一族。
婚前老公愿意花在她身上的钱相当大方,婚后小气又斤斤计较。
婚前不知老公会喝酒,婚后却经常酗酒回家发酒疯。
婚前以为老公愿意花时间陪家人,结果大部分时间在沉迷网络游戏。
婚前公婆说会把她当成自己女儿疼,婚后却把她当佣人,根本不尊重她。
一言以蔽之,就是婚前婚后落差太多。男方婚前说了太多的甜言蜜语,给她吃了太多的迷幻药,有太多美好的期待及想像,婚后却全数落空,心里实在调适不过来,她对这段婚姻失望透顶,因此不如归去。
另一对夫妻朋友的婚姻却走着完全相反的路线。婚前老公就没什么太多的形象包装,相处简单自在,不会虚假的甜言蜜语,不曾为了追求浪漫而铺张,没什么求婚花招,婚礼办的也只是中规中矩。然而这样的婚前形象,反而让他们婚后相处更加舒服融洽,因为婚前老公就打了预防针,这就是他最真实的样貌,婚前婚后的差异不大,因此反而更显美好,也没有太多的包装及虚假。
他还实实在在的告诉老婆说:“我妈就是我妈,永远不可能变成你妈,彼此给予空间,学会互相尊重就好。”一点都不浪漫,相处起来反而更自在。不少人在交往时,往往过度包装,希望让对方看见更完美的自己。这并没有错,但如果过头失了真,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对方产生过大的落差感。
婚前的浪漫,常被婚后的真实所打破。(以上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迷幻药还预防针?
其实这有点像是在作生意,有些人作生意卖东西,总是很喜欢在消费者买单前,大力吹嘘夸大产品功效,说上一堆好听话,就是要让消费者买单,是一种“迷幻药”式的推销思维。然而通常在买单前,销售员习惯过度浮夸的介绍产品,最后效用有时不如当初预期,买方也就当成被骗一次学经验,但这样的生意通常不易培养出长期、高满意度的忠实顾客。
另一种人作生意,不会只宣扬产品的优点,同时也愿意分享产品可能有的缺点,将消费者当个聪明人,让人在充分了解产品的情况下买单,这就类似于一种预防针的行销思维。通常这种作法,较能够符合消费者预期,甚至超越预期,反而容易培养出长期、具高满意度的忠实顾客。
有时候,男女交往也像作生意一样,有些人喜欢用迷幻药来包装自己,另一种人则喜欢先打预防针;一个先甜后苦,一个先苦后甜,如何选择各有所好。但看懂他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以让我们少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少走一些冤枉路。
情绪的定锚效应
人的情绪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多数人在衡量一件事情时,往往会偏重过去某些经验及记忆的参考,我们又可称之为“锚点”,即使时空背景已经改变,这个“锚点”仍然会大大影响未来的感受。这个现象又可称之为“锚定效应”。如果在未来这个“锚点”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不平衡。
人与人相处也一样,有些人喜欢在初期相处时,把最好的压箱宝通通拿出来,把自己包装的很美好,好到已经脱离了真实的自己,其实这是有些危险的。如果未来不能维持一定的质量时,更容易让人产生情绪的落差感,人际关系反而不容易长久。
长期而稳定的相处模式,是类似于预防针的思考模式,有表现好的一面,也能适时的暴露些真实的缺点,将“锚点”定锚在更接近真实的自己。聪明人懂得包装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勇于接纳自己缺点,如果你希望跟一个人发展长期而稳定的人际关系时,别太沉陷在迷幻药的策略上,适时打点预防针,路能够走的更远。
认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同、宽待对方的不完美。─阿德勒
※本文整理、节录自纪坪《情绪成本Emotional cost》一书。由时报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