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寒山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螺钉/wiki/CC BY-SA 3.0)
提起寒山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究其因,人们不难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相传唐朝张继因此诗声名大着。诗天下传诵,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时期的萧梁代天监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名“枫桥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又改名为“普明禅院”。范成大《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唐太宗贞观年间,传说圣僧寒山子者,曾“来此缚茆以居”,遂更名寒山寺。元朝以后,一直沿用寒山寺的用名。
寒山寺因高僧寒山而得名
寒山子是唐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世人既不知其来历,也不知其姓氏,见过他的人都说是个“疯僧”。他隐居在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的地方,过着“独自居,不生死”的生活(寒山子诗集),平时以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形容枯悴,或长歌徐行,或叫噪凌人,或望空独笑,或沉思玄想。但出言吐语,都颇具哲理,口中常唱咏道:“咄哉,咄哉!三界轮回。”
因经常往来于天台国清寺之间,而认识了那里烧火做饭的拾得和尚,在那儿找些剩菜充饥。唐贞观年间闾邱胤即将赴任台州刺史,忽然头痛难忍,医药无效。恰逢国清寺主持丰干禅师前来拜谒,察见病情,声称不必忧虑,吮水一喷,病人顿觉神清气爽,头疾霍然而愈。闾邱胤心里甚觉奇异,即向丰干禅师询问台州有何名贤。丰干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并告之国清寺寒山、拾得实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闾邱胤到任三日后就去国清寺,在厨房见到“状如贫子”的寒山、拾得,躬身礼拜。两人连声吆喝,呵呵大笑,说道:“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携手出寺,归寒岩而去。闾邱胤率众骑马随后追赶,到了寒岩,只见寒山子迳直由岩缝进去了。骑众催马猛追,临近岩缝时突然一声巨响,白光闪耀周围,岩缝闭合如壁,但奔马已到壁前,掀起前蹄直撞过去,随从收缰不住,纷纷落下鞍来。当清点马匹时,五马已不见,可岩壁上留有五马形迹。这就是寒岩壁上“五马隐”的古迹。闾邱胤随口占一联道:“寒山无踪迹,五马隐青山。”闾邱胤命僧人道翘搜寻遗物,在林木岩石及村墅屋间抄得诗歌三百余首,编成《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
除了闾邱胤收录的《寒山子诗集传》,还有在宋僧赞宁着《宋高僧传》中,也记述了他的灵异事迹。此外,在《仙传拾遗》、《太平广记》也有记载。今四库全书中有寒山子诗集二卷。
明成祖永乐三年,深谷旭禅师募建殿室,设寒山、拾得、丰干之像,以兹纪念。后人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视为吉祥、欢喜的象征,现在民间所绘和合二神仙像,穿绿衣,梳留海。持荷花者为拾得,捧园盒者为寒山,互相拥抱,笑作一团,即取和谐好合之意。
位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外景。(网络图片)
寒山寺以钟声传心声
寒山寺以寒山而得名,以钟声而扬名。清代同治进士樊恭煦所作的一副寒山寺联别具一格,联曰:“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木屐桦冠,仰天长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把寒山与钟声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而这也正是寒山寺千古以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所在。
千年寒山寺历经沧桑,兴废几度。据《寒山寺志》载:“唐钟治炼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凌。”可惜唐代古钟早已湮没无存。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重铸青铜巨钟,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叙甚祥,说此钟声音宏亮,声闻十里。虽然后来明钟也不知其所踪。但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未断过。清代诗人王士稹船泊枫桥已是半夜,烟雨霏霏,还要登岸去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寒山寺以寒山而得名,以钟声而扬名。(Jonas Ericsson/wiki/CC BY 3.0)
“钟”与“忠”同音,听钟声可使人们增添几分诚意,唤醒人们忠诚善良的本性。按佛经教义,听钟声,便可得到层层解脱,有预祝人们幸福安康的意思。据《阿含经》载,释迦牟尼佛讲:“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地藏菩萨居住在仞利天,释逝牟尼在仞利天为其母摩耶大人说法时,嘱地藏菩萨长住世间,任命他为幽冥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之苦。打钟的僧人一面口称“南无幽冥教主大愿地藏王菩萨”名号,随称名号随打钟,使三恶道一切受苦众生,闻钟声皆得以地藏王的本愿慈力而脱离一切苦难。
说起寒山寺千古传颂的原因,人们往往想到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其实这只是外因条件,有诗的庙不在少数,有钟的庙也更多,但为何寒山寺地如此独步天下。寒山为一修炼者,以他留下的诗句来看,可视为一个开功开悟的人,“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可见当时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修炼的人以他善化众生的慈悲愿力感召世人的觉醒,这也可视为寒山寺著名的内因所在。寒山寺以其钟声传递觉者的心声,昭示世人走向返本归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