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12月1日讯】(接前文)
这一次,国人在2013年5月的早晨醒来,他们已经有了一次集体穿越的经验,08年的金融海啸在全民技术投资浪潮之下被轻松化解,对一个月后将要爆发的钱荒危机,国人同样“充满信心”。
深刻了解前因后果的国人当然深知钱荒的本质:乃是整个金融系统陷入了流动资金断裂的窘迫境地。话说2008年底启动的四万亿基建大投资计划,效果立竿见影。所谓四万亿基建投资计划,事实上最终实现的投资,根本就不止四万亿。2008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8亿,到2013年就达到了44.63万亿,短短四年时间就翻了1.6倍。举例来说,南水北调工程从1979年开始调研论证,一直到2008年,历经20年时间,也只不过在几个局部地区修了几条应急水渠,对现有的几个大坝进行了加高加固。然而从2009年初开始,南水北调工程遽然加速,大规模的移民拆迁工作启动,东部和中部七省市全部开工,到2013年底,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就已基本完工。体现在数据上,中国水利环境等公共设施总投资,从2009年到2013年的累计投资额达到13.65万亿,而交通物流仓储投资的同期累计投资更是达到了15.16万亿。两者合计28.81万亿。
中国南水北调中线的丹江口工程(网络图片)
基建投资不同于技术投资,基建投资大都是有投入没回报,或者回报极低,也就是在现金流上,只有支出而没有收入。以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当然承受不起合计近29万亿的基建投资支出压力,于是只能向银行借债。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对此心知肚明:2008年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基本上等于零,即便有一点点突破各种财政规章借到的零碎的钱,整体规模也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四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启动之时,中央政府打开了魔盒,释放了一只噬金怪兽:到2013年的时候,根据国家审计署的不完全审查结果,截至2013年6月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直接债务10.89万亿,间接债务(地方政府负有担保或救助义务的债务)7.01万亿,合计17.9万亿。考虑到这仅仅是审计署的不完全统计,真实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可能超过20万亿。即便就按审计署的数据来看,也意味着从2008年底到2013年中,短短四年半时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就增加了至少18万亿。这就是四万亿计划诱发的真正的基建投资浪潮!
18万亿的新增债务是个什么概念?从2008年底到2013年中,银行系统的新增贷款规模为50.88万亿(2013年6月72.88万亿存量贷款-2008年12月32.0万亿存量贷款)。18万亿÷50.88万亿=35.4%。这意味着在这三年半时间内,银行系统的贷款资金,有超过三分之一,最终流向了毫无现金流回报可言的基建投资。再考虑这三年半新增的居民贷款14.17万亿(2013年6月居民贷款余额19.86万亿-2008年底居民贷款余额5.71万亿),最终留给实体企业的新增贷款撑死了只有:50.88万亿-18万亿政府新增债务-14.17万亿居民新增贷款=18.71万亿,占比也只不过是36.8%。
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当然明白,对银行来说,就当时那样的贷款结构,还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要知道政府基建工程当然是一百年内都没有现金流回报可言的,要还债只能是借新还旧。而居民贷款主要是用于买房,贷款期都是20年起步,按揭利率也都是基准利率,高不到哪里去。唯有剩下的对企业的的36.8%的贷款,才能指望快速的回笼点资金,还算是有点钱挣,然而这其中还有相当比例的部分是借给中石油中国电信这种大型央企的长期发展贷款,回款期同样漫长无比。按这么一分析,就2013年中的中国金融系统来说,至少超过7成的资金都被各种长期贷款项目套得死死的,再要是有点什么风吹草动,银行的现金流就要断了。
就在国人这一次集体穿越到2013年5月的时候,整个银行系统已经陷入了焦头烂额之中。太多的资金沉淀在长期贷款项目上,回款遥遥无期,导致银行的流动资金几乎枯竭。为了弥补流动资金不足,于是银行之间在资金拆借市场不断提高利率,以找到更多的短期资金来弥补资金缺口。以短期拆借资金来弥补过量长期贷款带来的流动资金缺口,这就是所谓的“期限错配”,这必然会引发非常严重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恰恰在这个时候,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机构看到利率的上行趋势,于是趁火打劫,在6月初纷纷组建货币基金,余额宝一出世就面临热捧,随随便便就募集到上千亿资金,让老百姓可以分享资金拆借市场狂飙猛进的利率盛宴。这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中国国内的钱荒现象已经不止出现一次了(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果然,到了2013年6月中旬,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毫不意外看着短期资金拆借利率一天一个价,一开始升到6%,到20号的时候直接升穿10%。想想连银行都要借短期高利贷度日了,这还得了。金融是经济之魂,银行更是三魂之首,连银行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中国的经济眼看都无法维持了。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在这个时候,央行在紧急之中启动了字母印钱大法,也就是MLF和SLF之类,各商业银行以手中的各种长期贷款为质押品,向央行借钱,以补充流动性。央行其实也没钱,于是就开印。这事实上就是以各种基建类的长期贷款为锚印钱,简称“以债为锚”。中国的货币信用就此与基建贷款绑定在了一起,荣辱与共。基建贷款当然没有质量可言,因此,中国的汇率就此陷入了纠结状态,为了坚守汇率,中国央行此后将要忙得焦头烂额,每天都要与根本不存在的空头打一场想象中的空头剿灭战。
然而,这一次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决定吸取此后的教训。要知道,其实在2013年的“钱荒”而言,并不是全社会缺钱,而只不过银行系统的现金流出了问题,流动性匮乏。我再强调三次:并不是全社会缺钱,只不过是银行缺钱!并不是全社会缺钱,只不过是银行缺钱!并不是全社会缺钱,只不过是银行缺钱!银行缺钱的原因,在于银行的资金沉淀在了缺乏现金流回报的长期基建贷款项目上,无法回笼资金。要真正解决问题,只需要把银行系统的钱从这些基建贷款项目解放出来,就行了。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深刻理解金融的道理:银行贷款投入到基建项目上,这些钱并没有消失,它流向了施工企业,流向了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生产企业,流向了千家万户。全社会现在的资金充沛得很,只要给它们足够的诱惑,它们完全可以代替银行,成为这些基建项目的资金提供者。
于是经历过一次穿越并深刻洞察了前后十年经济变迁的中国政府作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他们决定启动一次真正的国企混改:所有的国有基建项目公司都将拿出50%以上的股份,面向全社会转让,公司将会实行董事会决策制,根据股权大小分配董事会席位,国有股权仅保留在国有资产利益受损时的一票否决权。最关键的是:国有股权对其它资本进行收益兜底,保证其它资本的年收益率高于6%。以收益兜底的义务,来换取董事会层面的一票否决权,这种利益交换的诚意让全社会都非常满意,于是集体穿越而来的国人纷纷为国分忧,慷慨解囊,争相入资这些国有基建类企业。基建企业手里有了钱,当即偿付了银行贷款,整个金融系统甩掉了包袱,变得生机无限。中国经济当即恢复了活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从上到下,涉及到每个国人的混改浪潮之中,老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身边的道路桥梁的股权,变成了真正的主人翁。他们开始关注这些基建项目的运营,开始指责政府系统一年修八次路的铺张浪费,并尝试在董事会层面提出优化这些项目的设计和日常管理方式的提案,令各种基础设施的运行各种高效,更加便民。这场变革改变了中国的基建模式,并必将在未来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素养。一个辉煌的未来,已经可以预见。
然而,地球再次给中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在2015年5月,地球的公转轨道第三次发生偏移,时空之门第三次打开,一切时间线还原。国人在梦中醒来,发现此前的两次穿越波动都已经被抹平,时空还原到了最初之时,一场轰动全球的股灾,即将爆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