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这个周末,一份15页的求学简历成为微信微博以及脸书的热议话题。简历的主角有着丰富的见闻——去过巴厘岛、日本和菲律宾,一年的英语阅读书目达500本,一周写三篇英语日记。也许这对于大多数人并不算什么,但前提是简历的主人只有5岁。
11月3日起,微信热传一份5岁男孩的简历,这个小男孩想要申请位于上海的星河湾双语学校。男孩在15页的简历中列出父母令人艳羡的工作(跨国企业),还称父母都是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他要“青出于蓝”,并自称“复旦二代”。
根据简历中的每周时间规划表,男孩一周7天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下课后至少有2至3小时拿来学习其他知识与运动。履历的最后则附载2018年英语阅读书目,截至9月底已看完407本书。
简历还显示,男孩4岁半就开始学习弹钢琴,正准备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考试二级;他还和朋友一起学习街舞,会在幼儿园表演给同学看;两岁开始学习涂鸦,绘画作品至今多达150多幅。另外,他3岁开始游泳并参加夏令营,从4岁起每周踢2次足球,今年学了4个月的围棋,已经取得11级证书。
另外,他还附上自己今年阅读的英文读物,至9月已经读了407本,包括《饥饿的松鼠》(The Hungry Squirrel)和《天空中的泡泡》(Bubbles in the Sky)等。
这份简历从大陆迅速传播到海外,引起了脸书大量网民的围观。有些人要求把男孩的父母抓起来。也有些人想知道,在需要表现出色、找到好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如今的孩子是否知道真正的幸福。有人表示,“谁来心疼孩子”、“大写的心疼”、“跟00后10后相比,我才知道我的童年多幸福”。还有人表达对中国式教育的无奈。
《纽约时报》也对这个现象相当关注。报导称,这个男孩的简历读起来就像是一份PowerPoint演示文稿,上面有成长图表和简笔人物画贴图,以及对他的逆境商数和艺术才华的讨论。简历还给出了他详细的时间表——记忆训练的时间,上英文日记课、体育课和钢琴课的时间——以及他的艺术创作样品,包括他画的狗和鱼。
报导称,目前还不知道这份简历是谁做的。星河湾学校的一名工作人员拒绝发表评论,只是说学校的录取程序不接受家长发的简历。男孩的父亲也拒绝评论,说不想让人们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儿子。
报导引述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中国需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也需要改变仅用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做法。竞技化就是把所有学生排队,家长肯定希望孩子排在最前面,就出现这种焦虑竞争。
一位在苏州私立学校担任外教的德国人表示,“中国教育是把人最珍贵的年华付之毫无意义、毫无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上,而不舍得花费一点点时间去讨论和思考。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高压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这种负成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我很内疚,我现在甚至每天起来都在请求神的宽恕”。
还有网民在微博评论说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就是中国式教育的写照。最后出来的是不会交际、不会生活、没有技能、面临失业的大学生。成千上万失业的大学生去拚命考公务员,中国所特有的现象。
责任编辑:wendy 来源:希望之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