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真专栏】怎样认识并运用中华智慧之顺势?(一)(图)

---治国中的顺势智慧

作者:李道真 发表:2018-10-12 06: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8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明代《惠山茶会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明代《惠山茶会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此衍生出全息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微自然,将人体与自然、宇宙完美对应,和谐合一,不可分割,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中国人自古效法天地自然,顺应天象,讲究风水,敬天信神,以此衍生的中华智慧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顺势”,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已路人皆知,他顺应五行、水性,观察地形,依据地势,采用因势利导,疏通导引的方法,开山划渠,终将洪水归引入海,历十三年,治水大成。

而禹的父亲鲧治水则不是这样,他违背五行、水性,采用围堵的办法治水,水来土掩,堕高埋卑,高筑堤坝,结果水势越堵越大,最后冲毁堤坝,引发洪灾。鲧治水九年,没有任何成效,反而给百姓带来无穷灾害。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智慧所产生的结果,一个是顺势,一个是逆势。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小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天北风与太阳较劲,看谁先让地上的人脱下衣服。北风自恃力量强大,便鼓足劲,刮起狂风,要强行将衣服从人身上扒下来。但风越大,人反而把衣服裹得越紧,包得越严,最后将人吹翻了,衣服都无法吹开,被人死死裹在身上。

而太阳微笑着,轻轻散发出热气,温暖着大地。地上慢慢暖和了起来,气温渐渐升高,人感觉到热了,便一件件把自己衣服脱了下来。

这同样是顺势与逆势的智慧。

中国历朝历代君王治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

何为无为而治?古人治国有皇道、王道、霸道等等区分,有以道治国、以儒家治国、以法治国等,但古帝王治国基本都是综合运用、兼而施之,没有单一的以某种手段治国。而真正的无为而治,则是纯粹的以道治国,成就皇道。

无为而治是一个极高的治世成就,几乎是人类治世所能达到的巅峰。在这次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中,据记载唯黄帝、尧、舜三位帝王在晚年的时候达到了无为而治。

《淮南子》记载:黄帝大治天下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没有盗贼,市场没有欺诈,天下无争,乡野村夫都相让以财产,连猪狗都将食物吐在路上互相让食……

《高士传》记载说:帝尧时,天下太平、和谐,百姓生活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天下到处一派人间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田野路边击壤而歌,唱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就是无为而治下的民风民德,它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是通过长期的道德教化和引导,使天下百姓皆归于大道,合于自然,一切依道而行,从心所欲而不逾规,不再需要帝王和政府的任何干涉,仿佛他们不存在一样,这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自然,生于道,人之先天皆在道中,只是后天慢慢堕落了,背离了自然,远离了道。

无为而治,要求帝王建立皇极,德被苍生,道化天下,润物无声。帝王与政府从不强加给百姓什么,从不会要求百姓这样做,那样做,不会强制百姓必须这样,必须那样,而只是疏通引导。因为万物皆生于自然,生于道,人的先天本性就是在道中的,只是后天迷失了本性,才背离了道,违背了自然;正如江河生来就是归于大海的,只是后天泥沙等的堵塞,才使江河淤塞、改道而成灾患,无法归于大海。此时就应像大禹治水一样,因势利导,疏通归引,使天下百姓皆自然归于先天本性,即回归大道。

这对帝王自身的要求极高,要求帝王具备极高的道德,极博大的胸襟,足以承载天下万物,建立起至高的皇极楷模,使普天之下皆仰望而跟从,正如太阳散发出万丈光芒,百姓自然顺从于先天的本性,回归大道。

现代实行机械电气化,有的工厂实现全自动生产,不需要人工干预,甚至不需要工人,只要启动了机器,全是一条龙自动运作。

打个很不恰当的比方,这全自动的机械与电气原理,就是道,一旦启动,它就会自动运行,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而是依据这套设计好的机械和电路原理自动运行。一旦将天下百姓归引于道中,那么无为而治就启动了,从而帝王与政府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干涉,天下皆顺道而行,越来越美好、和谐。因为道是至完美、至高的,一切人的智慧都不可能超越道,所以无为而治,道行天下,天下就会达到最完美状态。

这就是顺势的智慧在治国中的运用。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