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此举可以释放1.2万亿元人民币。(图片来源: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10月7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10月7日,中国央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降低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降准)1个百分点。中国央行此举可以释放1.2万亿元人民币。有经济学家撰文认为,中国对宽松货币已经上瘾,中国央行已经挺不住了。另有分析指,未来大概率仍会有后续降准操作。
中国央行10月7日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中国央行此次降准可以释放1.2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央行相关负责人在其官网发文表示,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据《路透社》报道,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骏表示,本次降准的背景是8月份经济数据依然低迷,背后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近期地方政府债密集发行也导致金融机构在流动性层面并不宽裕。考虑已进入四季度加上政策效应的时滞,年内经济增长的时间表已经较为紧迫,因此无论是货币政策本身还是出于配合财政政策需要的角度来说,都有必要提升政策力度。
章骏表示,预计四季度至少还会有一次降准。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当央行无法兼顾同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时候,会优先解决“融资难”,因为毕竟“融资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在研报中认为,今年以来,影子银行融资萎缩、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违约风险升温,货币政策逐步边际放松,10月再度降准表明宽松力度加码,一定程度支持信贷和社融增长、缓解信用压力。但降准释放的是银行表内资金,表外仍受限制继续萎缩,再加上地方隐性负债的严格监管,这意味着降准对社融的支撑作用仍或有限,经济下行压力和信用风险仍存。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发文认为,本次降准开启了央行降准通道,未来大概率会有后续降准操作,并且,未来有望进入连续降准通道。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等人在8月撰文表示,货币宽松似乎成了一种瘾,每隔三四年就会犯一次。中国央行似乎挺不住了,先是定向降准,然后是MLF,一切都很像2014年上半年。如果按照历史的剧本发展,接下来就是全面降准、降息,直到地产、财政、金融全面放松。
管清友认为,过去一年多收紧银根,去杠杆、挤泡沫,很不容易,值得肯定。如果现在转向货币宽松,基本上可以说是前功尽弃、负向激励。货币紧缩,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货币放水,也一定是一发不可收拾。
管清友认为货币宽松会带来六大严重的问题:第一,货币宽松不能有效刺激实体,更多的是制造价格幻象;第二,货币宽松可能会重燃资产泡沫,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第三,货币宽松可能让去杠杆前功尽弃,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第四,货币宽松不可能完全定向,也不可能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结构失衡;第五,货币宽松会导致财产性收入远远跑赢劳动性收入,加大贫富差距;第六,货币宽松会扰乱社会预期,阻碍改革和转型。
事实上,北京当局正面对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要刺激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资产泡沫化,以及新增一轮债务的累积。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是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释放货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