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官员发文称,当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7月15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在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形势堪忧,金融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正加剧萎缩。从中国央行的表态来看,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为宽松,中国放松了去杠杆的努力。7月15日,中国央行官员发文表示,当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
中国是经济体中宏观杠杆率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17年末中国宏观杠杆率水平已达到255.7%,显著高于新兴经济体193.6%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很多发达经济体。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去杠杆势在必行。
去杠杆应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日前在中国央行货币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上,再次确认“流动性基调”由“合理稳定”切换为“合理充裕”,稳定到充裕,说明中国央行的政策重点,已经不再是货币中性而是宽松。
中国央行动作频频,同时似乎也对中国财政部颇有微词。
7月15日,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财政政策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有发挥作用的很大空间。“目前,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中央财政要发挥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作用……财政政策近年来做了很多事情,财政部的同志经常加班加点,财金23号文、《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从文件本身写得都挺好,但是近期市场上对财政政策的诟病也比较多。”
并且,“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财政报表,我也看不懂。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实上监督制衡无法实现。”
中国经济正在经受着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为贸易战,最新信息是美国宣布拟对价值2,00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的清单。美国贸易办公室(USTR)表明这份清单是对此前301调查产品清单(对5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的修订和扩展。有专家认为贸易战打下去,外资撤离、人民币汇率、股指下跌,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严重萧条。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7月14日在2018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上称,中美贸易问题是否会持续升级将是影响中国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如果贸易摩擦升级,将会对中国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压力;且随着下半年中低评级信用债到期量占比提高,违约风险有可能增大。
并且王一鸣提到,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转向,美国和欧元区逐渐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会推动全球流动性收紧,利率中枢水平上升,也会引发资产价格估值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这会加大中国宏观政策调整和应对难度。在他看来,宏观杠杆率过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7月13,中国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8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如预期般明显反弹,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月社融(社会融资)规模仅为1.18万亿元,两者差值环比进一步拉大显示表外融资正加剧萎缩,而6月末M2增速创新低亦契合这一趋势,未来社融增速仍面临继续下降的压力。
据《路透中文网》报道,德国商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周浩称,“社融增速同比跌破10%了,回表的压力太大了,银行的资本金压力很大,根本就不愿意让那些资产回表。可能还得继续降准,别的也没办法啊,如果水不够,那就要放大水。”
另《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国内外不利形势冲击下,中国放松了去杠杆的努力。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将推迟发布约束银行和其他机构发放高风险贷款的规定,因为担心这些规定会切断一个资金来源,令已经因担忧贸易和经济而动荡不已的金融市场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