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传统服饰的维吾尔族姑娘(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7月1日讯】趁着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把握时间跟着交换去中国的朋友一起在新疆展开8天的旅程。这是我第二次到中国,但算是第一次“有意识地”进入中国。对于新疆没有很深的了解,老实说,唯一的印象大概就是羊肉,还有网络上旅人分享的各种美景。
因伊斯兰教信仰而穿戴特别的维吾尔族人,但在新疆除了建筑、穿着与饮食,很少看到信仰的踪迹。
实地走访过后,不禁要赞叹这里的美景确实“值回票价”,然而,更让我惊喜的,却是除了风景之外,新疆人们的真实生活。
走进喀什的古城区,脚步缓慢,但眼球跟着头转动地很快,五官随着环境重新绽开。
看着一栋栋橘黄土色的长方形矮屋,屋上鲜艳与精致的门窗,行人的容貌是西方脸孔的深邃,综合东方脸孔的柔和,听着他们道出句句陌生的维族语,走到街上某些角落,闻到羊肉的烧烤味扑鼻,深感明明同样在中国,却像身在中亚的国度。人在新疆,不由得享受启当下那因微妙的异国文化而产生的兴奋与新鲜感。
新疆,危险吗?
每个店家都另外隔着一层铁栏杆,偶尔有几家外面会贴着“报警点”的标志。
“新疆没有想像中危险”许多中国人微微骄傲地笑道,“警察”与“安全”在中国人所描述的新疆中,存在着因果关系:
在每个热闹与平静的街口,都有装备齐全的警察和管理严格的检查哨,拦下每个要进入该区域的维族人,要求他们拿出身分证登记并经过层层安检;相反地,有着明显汉人脸孔的我们,则是顺着他们搧着的手通过,或是直接被忽视。
除了警察之外,各个店家老板和其他志愿者,人手一根又长又重的木棍,气势高昂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维安”;学校、博物馆、加油站等公共场所外,更被栅栏与警力紧密包围着。
走出宁静古城外的喀什城区,警车的鸣笛声此起彼落,起初以为是市区的哪里发生了什么意外,但当走到哪都是如此如雷贯耳的噪音后,很惊讶地意识到了警察在喀什的密集与严密:这是一种警告、一种威权的展现,建构出了不自由的压抑与沉重。
新疆的加油站戒备森严,除了驾驶人之外的人都要下车在加油站外等候,另外还会搜身、搜车。
一路的标语提醒我:中国是个民族团结的国家
有次跟着一个中国姐姐到新疆的某行政单位办理居住证,在姐姐前面,有几个拿着办理护照资料的维族人。“我不懂耶,他们(维族人)不能出国、不能出新疆,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护照?”姐姐表达着抱怨与不解。
对比这移动方便的时代,中国对于维族人的限制扩及到出入境、甚至是出入新疆等个人移动自由与权利的地步,中国人理所当然的道出“为什么要给他们(维族人)护照?”,而我们心里想的是“为什么他们不能拥有护照?”。面对同样现象的两种思维,令人不寒而栗。
2016年,中国传出政府没收新疆人民护照的新闻,到底维族人如今能否出国、是否还持有护照等具体详情,我不得而知,但其实我对这片土地的管制方式,心里早有矛盾,更难想像少数民族对于这些待遇与限制作何感想?
在我期待着能听到一些少数民族真正的声音时,一位哈萨克族的姐姐这样回复:“中国是个民族团结的国家”,呼应着一句路上的宣导标语。
新疆到处都是民族团结的标语,但何谓“民族团结”?
在我看来,中国民族“团结”的方式,是一种“恐怖团结”。中国的少数民族依然存在,没有被忽视,然而中国以武力、监控与限制等最高权力展现,压抑着个人有关民族的思想与声音,以达到“汉化”的目标。
这些绑手绑脚的限制、影响生活的干扰,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是日常,他们可能甚至早已没有像我一样沉重的感受。就算有了感受,在中国,也很难进一步分析与解决。为了安全,少数民族只能继续将种种不公平的限制融入日子中,被动消极地配合创造着与中国政府“和平共处”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