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世上有许多立志修行的人忙于琐事,内心却一直心浮气躁。一千多年前的隐士陶渊明告诉世人:内心的宁静才是最好的修行。
静观自在,认清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的痛苦多半来源于妄念,就是追求了自己不该追求的东西。我们苦苦追求,求而不得,又迟迟不肯放下。内心波澜四起,痛苦万分。其实我们追求的很多东西,并不是生命所必须的,也未必是契合自己秉性的。
陶渊明一生两次出仕,一次是江州祭酒,一次是彭泽县令。他讨厌官场的迎来送往,讨厌对上级的卑躬屈膝。最终,他选择回归田园。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突然醒悟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名利官场根本不是自己的菜,也不是自己证明价值的唯一途径。回到自己的田园,耕读为业,写诗自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更是喜欢“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真正的清静无为,使其心灵得到了高度的升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居然能准确地预知自己去世的时间,并且在去世的前一天就为自己写好了挽歌诗三首。如果不是一个修行得道者,是不可能有这种预测功能的。
中国历史上从此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官,却多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安下心来,才能认清自己,才能开出自己的花。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中的精品和极品。他的不朽诗篇和高尚的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隐居生活虽然清苦,却也恬淡自得。隐酒赋诗,抚琴读书,成为后世文人隐士的楷模。最终,陶渊明在“心宁形释,与万化冥合”中寻到了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了悟了人生的真谛──返本归真。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意境。(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随遇而安,保持一颗平常心
王维有一首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没有水的地方,就坐下来抬头看看云。不要太在意外在的环境,不要太在意得失荣辱。只要内心安宁,人生处处都是风景。
陶渊明曾写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人生就像是一个小舟,在命运的巨浪中前行,何时上岸,何时翻毁都不是由人掌握的。何必想那么多呢?纵然再执着,再难放下,人也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得失荣辱,名利权位,都是过眼云烟。
不妨安顿心灵,超然豁达。去耕田、去写诗,去喝酒,去陪伴父母亲人。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就是人生幸福的真相。
来源:儒风大家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