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侠虽然曾受王安石的提拔,但后来却屡屡给王安石写信,指斥新法的种种弊端。最终,得罪了王安石,降为看门小吏。(绘图:志清/看中国)
郑侠(1041--1119年),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任光州司法参军、汴京安上门监门等职。虽然他不是位高权重的名臣,最小的官职只是一个守门小吏,但是他名满天下,流芳千古。
“不识抬举”自断升官进身路
宋仁宗嘉佑年间,郑侠的父亲郑翬任江甯(今南京)酒税监,将儿子从家乡接到江甯读书求学。郑侠聪明睿智,又笃志向学,寒窗苦读,渐渐崭露头角,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刚刚即位,就起用革新派首领王安石为江甯知府。王安石素来爱才心切,闻郑侠才华出众,欣喜异常,不但多次约见他,热情地给予嘉勉和鼓励,还派其学生杨骥陪他读书,悉心栽培。郑侠与王安石非亲非故,受到如此特殊关爱,受宠若惊,唯以更加努力地刻苦攻读来报答王安石的知遇之恩。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当年,27岁的郑侠不负厚望,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又擢升为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革新运动开始全面铺开。王安石大权在握,立即提升郑侠为光州司法参军,凡光州所有大小案件,一经郑侠审结上报,王安石全部按照郑侠的要求给予批复。郑侠大为感激,将王安石视为知己和伯乐,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竭智尽忠,以报答王安石的知遇之恩。
熙宁五年(1072年),郑侠在光州任期届满,应王安石之邀北上汴京。当时,为推行新法,朝廷颁布法令,用考试新法的办法遴选人才,考中者可以青云直上,越级升为京官。王安石鼓励郑侠通过这个途径得到晋升。令王安石大感意外的是郑侠竟婉言拒绝,推说自己不熟悉新法,表示无意参加选任考试。
王安石非常欣赏郑侠的才华,虽意外遭拒,仍不忍放弃。他不顾自己身为宰相的尊贵地位,多次前往郑侠住所,询问他拒绝参加考试的缘由。郑侠被逼无奈,只好直言:“相君推行的青苗、募役、保甲、市易这几桩事,还有边境用兵的事,我还是颇有保留意见的。”
王安石愕然无语。
从此,郑侠不再面见王安石,但却屡屡给王安石写信,指斥新法的种种弊端,劝说王安石尽早改弦更张。于是,“不识抬举”的郑侠被任命为京城安上门的监门,成了一个看守城门的小吏。
上《流民图》呼吁神宗废新法
似乎老天也憋着劲跟王安石闹別扭,从熙宁六年(1073年)至翌年三月一直天旱不雨,赤地千里,再加上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各级贪官污吏借机盘剥百姓,中饱私囊,天灾人祸交相为虐,人民无以为生。
郑侠忧国忧民,心急如焚,知道再继续上书王安石已毫无意义,遂把希冀的目光投向了宋神宗赵顼。
郑侠提笔饱蘸浓墨,将平日所见百姓生活困苦的惨状绘成一图,曰《流民图》,又挥笔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除新法,救万民于水火。奏疏送到阁门,轮值官员拒收,郑侠无奈,只好假称秘密紧急边报,发马递急送银台司,直呈神宗皇帝赵顼。
宋神宗双手捧着《流民图》,翻来覆去地观看,感喟不已,夜不能寐。第二天早朝,神宗宣布,罢停方田、保甲、青苗诸法,减免役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降《责躬诏》,号召群臣,积极建言献策,罢除弊政。
说来也凑巧,此后三日,滂沱大雨从天而降。
一幅《流民图》,使新法大部被废,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职位,郑侠也因为“擅发马递”交御史台治罪。
呈《正邪图》惹怒权贵遭放逐
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被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吕惠卿等新党朝臣的推动下,很快又恢复了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郑侠上书指斥吕惠卿在朝中朋比为奸,堵塞言路,是一个早当罢黜的漏网奸人,并上奏说宫中有人图谋不轨,还依据唐代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卢杞的传记,精心绘制了两轴画,题名为《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同奏疏一起呈给神宗赵顼。
吕惠卿上疏神宗,指斥郑侠犯诽谤大臣之罪,应予严惩。于是,郑侠被谪放汀州。流放了郑侠,吕惠卿仍觉不解气,又指使御史张琥弹劾郑侠与其他大臣勾结为朋党,“吕惠卿建议论罪处死郑侠。神宗说:‘郑侠所言不是为了他自己,他忠诚可嘉,怎么能如此论罪呢?’”(《宋史・郑侠列传》)。
神宗的庇护使得郑侠逃过一死,但却不能免除流放之苦,又被改判谪放英州。抵达英州后,官府为他安排了一间透风漏雨快要倒塌的破庙栖身,英州民众久仰郑侠美名,民间自发集资为他建造了一所新居,并争相把子女送来拜在其门下,跟着他读书学习。
蔡京搜检归囊“家产”唯一拂
元佑元年(1086年),宋哲宗赵煦继位,大赦天下,在英州熬过了十二年艰苦谪放生涯的郑侠才得以回到福清。经苏轼、孙觉联名举荐,郑侠被起用为泉州教授。
郑侠虽历尽坎坷,屡遭劫难,然忠直不阿、嫉恶如仇的禀性老而弥坚,誓死不与当朝的蔡京等权臣同流合污,再次遭罢官流放英州。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赵佶继位,大赦天下,郑侠才获赦免,再次被任命为泉州教授。
蔡京等权臣将郑侠视为眼中钉,嗾使党羽罗织罪名,再次弹劾郑侠,将其革职回籍。在郑侠启程返乡之际,蔡京等人又指使党羽查验郑侠的行李,妄图从中找到郑侠纳贿的证据。他们把行囊翻了个底朝天,除了找到几件旧布衣、几捆书籍和几摞诗文手稿外,唯一的“家产”就是一把用牛尾巴毛制成的拂尘,弄得这帮家伙面面相觑,狼狈不堪。
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79岁的郑侠在家乡闲居十二年后去世。
明代万历朝内阁首辅叶向高曾撰一联追念郑侠:“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归装唯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
读《宋史・郑侠传》,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想起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传世警语,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