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几个省份都在给本地2016年的GDP数据“挤水分”。(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1月19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1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数据,2017年中国GDP总量82.71万亿,同比增长6.9%。针对一些省份出现的GDP挤水分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回应。有分析指,应该对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字持谨慎态度。
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827,122亿元(人民币,下同),首次迈入80万亿元的门槛。GDP同比增长6.9%,增速较2016年的6.7%提高0.2个百分点。
一些研究机构相继发布了相关解读:
华泰宏观认为,中国央行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比市场乐观,2018年货币政策边际上仍是趋紧的。如果通胀压力明显体现,央行存在上调官定基准利率的可能性。
申万宏源认为,预计2018年经济小幅回落,基建投资承压,主要的风险在于海外需求以及地产投资。
中泰宏观表示,中国经济并未实质性脱离“L”型底部“横盘”阶段,2018年经济增长仍然面临压力,预计2018年仍将继续推进金融整治措施。
在1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一些省份出现的GDP挤水分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回应称:“十年前左右,发现地方数据总量加起来超过全国数据的情况,经过这几年努力,差距在缩小,但仍然还是有差距。”
不过宁吉喆强调,“全国统计数据不因少数地方、企业、单位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而受影响。”
这引发舆论质疑:全国统计数据难道不是从各个地方统计上来加总的吗?地方统计数据有水分,中央统计出来的数据真实性没问题?
最近,中国大陆几个省份都在“自曝家丑”。先是内蒙古承认财政、经济数据存在造假的现象,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随后天津把滨海新区滨2016年过万亿的GDP调整为6,654亿,缩水幅度高达三分之一。
天津滨海新区滨把2016年GDP挤出三分之一的“水分”。(图片来源:微博)
其实从去年12月份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来看,经济数据造假不止是内蒙古和天津这两个地方。例如,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虚增财政收入高达15.49亿元。这还只是针对中共政府所谓的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结果,就已经有不少地方存在造假情况。
如果全盘审计GDP数据,实际情况应难以乐观。此前在2016年承认经济数据造假的辽宁省,其也仅仅只是表示部分区县GDP数据“掺水”20%至30%。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个地方政府都热衷于政绩竞赛,除了中央定下的经济目标之外,最重要的是政绩和地方官员的仕途是挂钩的。想要仕途一片大好,还需要拿出靓丽的数据。
有评论文章认为,“在中国,对于官员来说,为官一任靠的不是一身正气,而是一身敢于造假的胆气。每一任都造假,数字就会不断变大,造假的难度也不断变大,到了一定程度,造假就进行不下去了。”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FR)研究员史泰尔(Benn Steil)和罗卡(Benjamin Della Rocca)日前撰文表示,中国GDP如果考虑坏帐的因素,实际GDP只有官方公布数据的一半不到。而且有证据显示,中国仍向没有能力还债的僵尸企业发放新贷款,因此他们认为,中国正向债务危机迈进。
《法新社》发布文章认为,必须对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字持谨慎态度,因为中国辽宁省的一位政府高官近日就公开表示,辽宁省过去就长期在经济增长数据上造假。而辽宁省虚报数据的现象绝非个别现象,中国多个地方政府为了获得上级的奖赏,都长期在经济增长数据上造假。
英国《金融时报》发文质疑:中国国家统计局人员经常将地方数据打折,以纠正地方官员美化夸大数字的习惯。不知中国国家统计局人员按照什么标准对地方数据打折?打折后的官方数字应该更加接近现实,那又如何解释中国官方“之前的数据从未揭示出真正的经济放缓程度”?
财经分析人士蔡慎坤撰文认为,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其实就只有几个省市能实现财政盈余,现在各地纷纷自曝家丑坦言造假,或许是因为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靠认错认输来争取更多的补贴,就象大跃进后期一样,吹牛越大的地方最终付出的代价就越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责任编辑:辛荷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