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1月11日讯】(看中国记者靖晔综合报导)今天,笔者来回答上一篇文章“大问号:2018年人民币汇率挺得住吗?”的结尾处留下的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外资、民企和个人都在步步撤退,那为什么201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在不断增长?
恰好就在2018年1月6日,中国央行公布了12月末的外汇储备是3.1399万亿美元,而11月末为3.1192万亿美元,环比增加207亿美元。也就是说,截止2017年12月份,中国外储已经实现了11连升。中国外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的国际金融市场总体小幅波动,主要非美元货币汇率上涨和资产价格上升,推动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上升,使得中国外储规模年内增加了1417亿美元。
中国全年的外储增加超千亿美元,看起来确如官媒所言“欢欣鼓舞,令人激动”,很多人又开始对人民币升值充满了“诗与远方” 般无限的期待和想象。
红楼梦里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那么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奇?
2017年中国外汇储备变动情况一览表(作者制表。数据来源:中国央行)
大家知道,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是积累外汇储备的首要来源。所以,我们不妨用历史数据先来分析一下: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截止2017年11月(12月的数据尚未公布),中国的贸易顺差是1400亿美元,全年估计不会超过1600亿美元。是的,比2016全年2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大幅缩减了近1000亿美元。而按照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17年前11个月利用外资的净头寸为140亿美元,相比去年的—440亿美元,增加了大约580亿美元。显然,和2016年的数据相比,无论在贸易顺差还是外商投资两个指标上,2017年均处于大幅度缩减状态,于是,关键问题来了:外储不降反升。谁能看得懂?
好,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9月,中国的外债总额为16800亿美元,与2016年末的14207亿美元外债相比,9个月就增长了2593亿美元的外债。而这些债务中的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和央行之外的机构平台所筹借,说白了,就是商业银行、央企国企和房企所借。国内金融机构、大中型房企、投城公司率先掀起海外发债的热潮,而中国官方的《中国经济网》还在2017年11月6日发文“中资企业海外发债风头正劲”,为中资企业大举在海外美元债市发债筹措外资摇旗呐喊。此外,民营企业在2017年度境外债的发行上也越来越抢眼。比如,2017年6月,中国恒大境外发行打破亚洲纪录的66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其中包括28亿美元根据要约交换发行的债券,以及38亿美元的额外新债券),此举甚至超过了中国银行此前发行的65亿美元债。而恒大的境外融资刚刚收尾不久,马云的阿里巴巴就宣布重返国际融资市场,发行50亿至70亿美元债券。显而易见,马云、许家印等民企大佬为了缴纳“投名状”,不惜使自己成为借入外债的平台,通过让境外机构持有国债或企业债的方式吸取外汇资源。个中原委,意味深长,彼此心照不宣而已——这些体现自己“立场”的好机会,哪个会轻易放手呢?
外债,都将是纳入外储的资源,外债在短期内大幅增加,这才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原因。所以,一言以蔽之,借钱让外储看上去很美丽。
当然,除此之外的央行对资本流出的强力管制,加上上面提到的外管局有关负责人所称“欧元、英镑等非美元外币的增值”,也都是确保外储损失减少甚至回稳的原因。不过,这都是敲边鼓的次要因素罢了。
那么,民间的情形又是如何呢?据说,现在国内很多三、四线中小城市的外币现钞比较紧张,现钞取现都要预约,而且兑换额度还比较小。而像深圳、长三角、福建等沿海一线、二线城市的外币取现已经很难,不仅预约一推再推,还被要求填写各种表格,时间跨度漫长,而且也很难拿到现钞;跨境汇款被退回的现象增多,是因为分拆汇款被列入关注名单上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轻举妄动,包括香港很多中资银行的银行卡,要求补缴资料、证明的也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海外账户被关闭,趋势很不好;另外,有关废除小头美元的报道,也让人们害怕拿到小头美元被作废,从而导致了对换汇的恐惧。
人民币与美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集,确实已经无法分离……
不过,还是祈望大家一路走稳,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