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笔下的中国已经不再(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12月18日讯】《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没有网络中立性的未来?欢迎来到中国》,作者尼克.弗里希说,如果你想知道没有网络中立性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在北京上一下网就知道了。由和中共保持一致的电信巨头提供的中国互联网是一个数字反乌托邦,遭到被称为防火长城的庞大审查机构过滤。有些网站的加载速度极其缓慢,甚至完全打不开。其他的则能立即打开。内容会在没有任何警告或说明的情况下突然消失。特朗普政府废除网络中立性原则的计划,将这种噩梦般的场景带到了美国的数字大门前。
文章说,北京从不羞于利用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消除中国境外的异见,采用政治和商业混合的策略。今天,在中国浏览网页,你很少再见到过去经常出现的那些话:“你的连接已被重置”,或“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内容无法显示”。你更可能是要忍受漫长的加载时间,你会觉得很煎熬,很无聊,转而去查看别的网页。在这种制度下,甚至连《纽约时报》这样无论如何都拒绝自我审查的内容提供商--该报自2012年报道中共领导人的家族财富之后一直遭封锁——也会发现自己接触消费者的能力受制于那些运营通讯渠道的企业。
余光中那个中国不是今日中国
台湾《上报》发表诗人廖伟棠文章《孑立在中华民国的余光之中》,文章认为,刚刚去世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确比大多数台湾作家更显得与大陆作家是同类者。纯粹从诗而看,他很接近另一位余姓作家余秋雨,徜徉山水之畔而不见人间,追怀古人而不问今人,用鸿鸿的话来说,就是“雅不可耐”——这不正是信仰中华复兴的附雅者所向往的吗?
文章说,以李白指代盛唐也就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余光中作为学者型诗人,也未能免俗——不是因为他流俗,而是因为他需要从盛唐想象中获取他的中国自豪。“但无论如何,他的那一个中国,明显已经不是今天的中国,既不是大陆的中国,也不是台湾的中国了。如此看来,他孑立在中华民国的余光之中,一如他的名字,倒颇有几分悲壮”。
为什么要到中国去开会?
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到中国开会去》,作者李怡说,十九大后,中共国一连开了三个国际大会,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一个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一个是“南南人权论坛”。讽刺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在中国作过社团登记,中国的互联网自由度连年都居世界倒数第一,中国在世界人权排名上一直排在最后几位,2015年是倒数第二。
那么为什么又有许多人到中国开这些荒谬会议呢?
文章说,有一篇大陆帖文说,“到中国开会去”几乎成了外国政要、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的口头禅,“人儍、钱多、速去”是具体描述。到中国开会,可以享受头等舱、五星级酒店、美食、高出场费、高规格接待。同样一场会议,中国支出的费用是外国的好几倍,甚至上十倍。会议的举办单位和人员可以从中得到各种好处,如以会议的名义购买电子产品、私自赚取酒店的差价以及收取各种回佣等。吃亏的是老百姓。公费开支都来自百姓的血汗税款,这且不说;一碰到开会,就交通管制,有时甚至把老百姓赶走,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许多干扰。
中国民族主义纾解内部压力
台湾《自由时报》发表社论《学习台湾走民主富强之路》,认为中国加大对台打压力道,与其国力扩张,尤其经济崛起,却缺乏多元管道纾解社会矛盾有关。中国在近三十年快速成长后,总体经济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为了巩固专制政权,对自由与人权的箝制却有增无减,因此,号召民族主义,点燃民粹之火,乃是纾解内部压力的重要手段。
社论说,中国动不动就提及反分裂法、解放军武统,以中国视角解读台湾的民主日常,再正常的现象都会被当成大逆不道的去中国化,两岸战火看似一触即发。然而,中国必须了解,即使武力再强大,但挑起战争,必将付出惨痛代价,恐使其进步成果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