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的大学生在学习。(网络图片)
这是一个不少人都知道的故事。
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重庆南开中学的一次毕业考试。面对物理考试试卷,学生谢邦敏一筹莫展。谢邦敏偏科,虽然文科出色,但数理化成绩一直很糟糕,所以最后只能交白卷。但谢邦敏心有不甘,便在试卷后面写了一首词,调寄《鹧鸪天》:“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误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蓍原非理科人。”
考卷到了物理教师魏荣爵先生手里。魏先生是名师,不仅教学水平高,且以严谨著称。谢邦敏卷子交上以后,已经做好了得零分的思想准备。但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魏先生竟然给判了60分。魏先生还在卷子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由于魏先生的笔下留情,谢邦敏得以顺利毕业,并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法律专业,后来登上了北京大学讲坛。1949年后,还是北京市第一刑庭厅长。
魏先生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这样做,不仅让一位有文科天赋的学生顺利地毕了业,而且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由此也彰显了魏先生的教育家的境界、情怀和眼光。否则,也不会传为美谈。
但是,这件事如果按照常规处理,判了不及格,是否就错了昵?回答同样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按照常规判为不及格,同样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维护了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对谢邦敏同学本人来说,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固然,他可能因此而一蹶不振,放弃了学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但也可能由此接受教训,以后不再偏科,全面发展,从而使其前程出现另外一种可能性。
这真是一个悖论。孰对孰错?只能说是都对,都有道理。所以,教育主要不在做什么,而在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你这样做有无道理。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何谓“一心”?“一心”者,就是用心、用意所在。如此而已!
但两种处理办法,我还是赞成魏荣爵先生的做法。因为魏先生的做法更有境界,更具才情,更为人性化。他的做法与其说是一种处理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情怀,一种艺术。你看,“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16个字,何等洒脱!何等情致!一般的教书匠说得出吗?所以,教育又有高下之分,而高下之分的关键,全在教育人本身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