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蔡楚生拍摄的影片,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了整座影坛。(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从临时演员到驰名中外的电影大师,中国影坛传奇式的泰斗人物蔡楚生曾经撑起了民国电影界的大半天空。但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蔡楚生拍摄的影片,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了整座影坛,他拍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他还创下电影连映84天的璀璨记录。
一步一脚印从临时演员到著名导演
一部影片能够通过“时间”的严峻考验而长久地存在下去,是件不容易的事,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蔡楚生执导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电影至今仍获得许多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显然,他的作品已成功的通过了这一关卡。
蔡楚生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一生,从种田的农夫到临时演员,再到电影导演的人生经历,如童话故事般神奇。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导演梦想,一步一脚印,刻苦努力的故事,更是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他从小家境贫寒,种过田,当过学徒,他的电影生涯是从当临时演员开始的,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时常到小影院看电影,从中学习别人的拍片技巧,遇有好的,就记下来,画下来。经过不断的学习和郑正秋导演的帮助,终于,他成为了享誉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
风靡影坛数十载满城争看一江春
蔡楚生一生共编导了27部影片,其中,《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部影片最为人所熟知,曾创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的最高上座记录。
《渔光曲》一上演便获得广大观众的热烈回响,除了创下连映84天的空前盛况,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这部电影上映后,一连在上海接放映三个多月,出现了“满城争看一江春”的沸腾景象。(网络图片)
蔡楚生与郑君里联合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他电影生涯中另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上映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回响,一连在上海接放映了三个多月,出现了“满城争看一江春”的沸腾景象,这部电影除了创下中国电影的最高卖座率之外,更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及“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
在多年后的今天,不禁令人揣想,是什么样的氛围与内涵,能造就出如此轰动国际的影片?
回顾他的影片,可以得知,他以倾吐人民的心声为主题,没有大道理式的说教,也没有沉闷的批判,再加上节奏紧凑的剧情,让观众随着剧情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揪心涕泣,深深的掳获每一位观众的心,因此,能获得如此空前的票房记录也就不足为奇了。
平易近人的电影艺术大师
一位山大中文系学生高夙胜回忆蔡楚生说道:“中国影协是全国高层次文化人聚集的地方,且有不少全国知名的学者、作家,而仅仅只有我们几个来自上海、天津、广州、济南、兰州的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但蔡老却把我们视若他的‘掌上明珠’。蔡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别看他头上戴的官衔那么多,可他从来不把‘官衔’看得那么重,就连‘电影艺术大师’这样的称谓,他也一再否认,说:‘我不敢自信已经进人了这门学科的门户。’”(高夙胜(我认识的蔡楚生先生))
另一位曾和他共事过的同事这么说着:“蔡楚生为人宽厚,有长者风度,谨慎谦和,乐观风趣,德高望重。已经记不得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了,似乎已经熟悉,没有人做正式介绍。那时‘影联’的人都叫他蔡老,我也跟着叫蔡老。其实那时他刚刚50岁出头。他本人对这个称呼似乎也已习以为常。”(李少白(忆蔡楚生并说其创作))
多年来,为人宽厚、谨慎谦和与没有官架子似乎成了形容蔡楚生的词儿了。在众人眼中,蔡楚生就是这么一位温和谦逊、平易近人,当官而没有官架子的人。
文革迫害的悲惨岁月
遗憾的是,这位民国的电影大师,在1949年以后再无佳作。
1968年,史无前例的的“文革”风暴开始,他被诬陷为中国电影界的“黑线头目”、“牛鬼蛇神”,一连串的迫害带给他无比沉重的打击。
文革初始的那年夏季,蔡楚生和其他几位“牛鬼蛇神”被送到文化部开办的“集训班”学习,解散后,他被迫接受无休止的“批斗”、“陪斗”及“关牛棚”。“牛棚”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张硬床板,睡得浑身酸痛,晚上还得忍受成群蚊子的叮咬,令人彻夜难眠,原本健康情况就不好的蔡楚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疾风暴雨的折磨,身体变得更差了。
1967年6月,蔡楚生的夫人陈曼云也受到株连,她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叛徒及特务,被送进监狱,且一关就是8年。这对蔡楚生来说,又是一次无法承受的打击,不久,蔡楚生病情恶化,但“造反派”通知医院,说他是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要求划清界限,因此,大夫不敢用药,不敢让他住进病房,只能躺在医院的走廊里。
1968年7月,一代中国电影艺术大师便如此屈辱地离开了人世……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