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并不被人看好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师生恋”,但他的执着最终打动了她。两个人的一生有过深情,有过纠结,也有过迷离,但不管怎样,他们还是牵手走完了一生。他们是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湘西人,近而立之年终于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中国公学当了一名讲师。那时的他生活困顿,仅能维持自足。而张兆和,家庭富足,长相甜美,刚进入中国公学,向往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没有人知道当时的沈从文是怎样一眼便选定了一生的伴侣,但当张兆和从他面前走过时,必定在他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四年坚持打动了张兆和芳心 沈从文喝到了爱情的甜酒
从此,沈从文的一封封情书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起初的张兆和不胜其烦,甚至把状告到了校长胡适那里。胡适的劝说并没有使张兆和回心转意,但沈从文如磐石般的决心却最终融化了张兆和心中的坚冰。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四年的坚韧最终赢得了芳心,沈从文这个乡下人终于喝到了“爱情”这杯甜酒。(沈从文曾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未如之前想像得那么甜美,沈从文似乎永远沉浸在想像中的文学世界里,而张兆和更需要能够支撑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不管多么纯洁浓烈的爱情,一旦遇上了“生活”这个词,便顿时变得索然无味。
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以及婚姻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慢慢消磨掉了曾经的美好。沈从文选择继续在书信中寻找往日的爱恋,而张兆和好不容易被融化的心却再也泛不起任何波澜。
磕磕绊绊中,沈从文提前离开了这个他曾经热爱的世界和深爱的人。而张兆和在整理沈从文的遗作过程中,才真正通过文字看到了沈从文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正是这些文字,才让张兆和了解到沈从文木讷的外表下不为人知的生活历程,以及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感。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其实,这样的理解和懂得怎么能算晚呢?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但任何懂得都不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