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所能治疗的只有一半,其余一半主要在心药。(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寿世青编》为清代医家尤乘所撰着。尤氏幼年习儒,并喜欢涉猎医学方书。尤氏勤于医术的学习,遍访名医,曾师从名医李士材,得其亲传。曾出任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辞官返乡后,仍设诊所,广施针药,救治甚众。
尤氏不但医术高超,同时还编撰大量医着。尤氏同时醉心于养生学的研究,撰有《寿世青编》一书。《寿世青编》又名《寿世编》,顾名思义,寓有为世人增寿之意。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全面论述了养生保健所必备的各种知识。该书杂糅医、儒、释、道各家的思想理论于一炉,能够洞彻生命的本原,又从起居住行等点滴处入手,于养生之道,立论既高,阐述且详,是历代养生专著中的上乘佳作。
《寿世青编》对于养生的大原则,首重“心性”的修炼,他认为道德、心性的修养,是治病的第一大关键。所以书中开头第一、二章即撰写“勿药须知”及“疗心法言”,即是要读者明白修炼“心性”的重要性。
勿药须知
【按语】《寿世青编》起头第一篇“勿药须知”即明确的指出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并认为心是治病、防病的关键。许多人为了治好疾病与预防疾病,往外追求灵丹妙药,殊不知最好的药即“心药”。防病及治病的首要之事在于调适性情、正心端行,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臞仙(即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说:“古代神圣高明的医生,能治疗人的心,预先使他不至于有疾病。现在的医生,只知道要治疗人的疾病,而不知道要治疗人的心,这就好像是舍本逐末啊!不追穷其源头而治疗其支流的病情,要想使疾病痊愈,如何能得呢?这是不知道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祖所谓一切唯心所造,实在不是迷信的话啊!所以人的七情由内而起,正念的本性颠倒,以致大病缠身,实在不是医药所能治疗。这是因为药能治疗五行生克的肉身,却不能治疗无形的七情;能治疗七情所伤的气血,却不能治疗七情忽起忽灭、动静无端的变幻。”
所以臞仙又说:“医生不进入掌管刑法官吏的家,药物不治疗没有仁爱之心的人的疾病。这是因为‘福有所主,祸有所司’。报复的时机,没有一个是不灵验的。因为有上天惩罚的疾病及自己损害自己身体的疾病两种。上天惩罚的疾病,是由累世今生所积累的过错,上天惩罚他而导致的疾病,这是孽源于心的;而自己损害自己身体的所导致的疾病,是属于感染到风寒暑湿之气及受酒色性气所伤,六欲七情生于内,阴阳二气攻于外,这是病生于心的。《仙经》所说的修炼精气神的方法要如何修炼呢?总归一句话,不出于修心性而已。所以凡是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欲伤肾。药物所能治疗的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全不靠药力,而是主要在心药啊!”
有人问:“什么是心药?”我引用林鉴堂的诗来比喻:“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这就是所谓的心药。以心药来治疗七情内起的疾病,就是所谓的疗心。我考察了历代众多的医书,多如汗牛充栋,虽然写得非常详细明白,但主要还是在于如何治疗疾病。但《内经》有一句话可以一言以概之,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治疗有病之后,不如治疗于无病之先;治疗肉身的疾病,不如治疗心理的疾病。我认为与其让人治疗,不如自疗为好。
【原文】
臞仙曰:“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谓一切唯心造,良不诬矣。所以,人之七情内起,正性颠倒,以致大疾缠身,诚非药石所能治疗。”盖药能治五行生克之色身,不能治无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伤之气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灭、动静无端之变幻。
故臞仙又曰:“医不入刑官之家,药不疗不仁者之疾。”盖福有所主,祸有所司,报复之机,无一不验。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积过愆,天地谴之,以致斯疾,此孽源于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风寒暑湿之所感,酒色性气之所伤,六欲七情生于内,阴阳二气攻于外,此病生于心也。《仙经》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噫!将从何处炼乎?总不出于心耳。故凡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欲伤肾。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在心药也。
或曰:“何谓心药?”予引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予考历代医书之盛,汗牛充栋,反复详明,其要主于却疾。然《内经》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于无病,疗身不若疗心。吾以为使人疗,尤不若先自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