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6月23日讯】在中国,政府与企业推进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在迅速增加。包括计划阶段的项目在内,利用民间资金和经验建设及运营地铁等公共设施的业务总额截至2017年3月底达到14.6万亿元,一年增加了70%。中国似乎是想通过巨额投资来支撑经济运行,但泛滥的计划也可能会成为不良资产扩大的温床。
6月上旬,云南省昆明市的街道上回荡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昆明正在推进地铁4号线建设工程,5月下旬还启动了5号线工程。这两条线路计划2020年竣工,工程总投资约为480亿元。昆明市的税收等年度财政收入仅为500多亿元,因此建设工程需要依赖的是企业的资金。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等的企业联盟承包了建设工程,费用大部分利用银行贷款等。一方面,企业方将获得建成后30年的地铁运营权,赚取票价收入等的利润。
在中国,此类“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进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在迅速增加。据中国财政部的数据,通过审批的项目数量截至3月底约为1.2万件,总业务费为14.6万亿元。在一年时间里,项目数增加了59%,金额增加了66%。其中,已经开工建设并投入资金的项目占整体的20%,约为3万亿元。其余80%正处于筛选承建企业等准备阶段。
从巨额投资中获利的是建筑行业。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2017年1~3月的净利润猛增至上一年同期的8倍。去年同期出现最终亏损的中联重科也扭亏为盈。
1~3月中国全国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3%,增速超过了2016年全年(增长约17%)。中国秋季将召开十九大,这种状况符合以经济稳定为最优先事项的中国领导层的意向。
不过,能否被称之为“官民合作”仍是疑问。以“民间”的身份承包项目的企业中约55%为国有企业。承建昆明地铁项目的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实际上也是国有企业。
项目的胡乱审批也令人担忧。甚至有媒体报道,国有企业通过第三方以只有项目评估额约十分之一的低价格承包项目的事例。警戒投资过热的中央政府把承建商甄选过程不透明的项目等视为“虚假PPP”,开始进行排除。不盈利项目将造成不良资产和企业债务膨胀,可能会损害中长期的经济稳定。
对于受财政困难困扰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筹集基础设施投资财源的新“机制”。在中国,地方债发行在2014年之前原则上遭到禁止,因此地方政府通过旗下的投资公司扩大“隐形债务”。而中央政府叫停了这种手法,这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热。
中国地方政府旗下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被称为“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债券发行等方式筹集资金。担心此类“隐形债务”膨胀的中央政府2016年秋季明确了禁止地方政府代偿融资平台贷款的方针,融资平台的资金筹集日趋困难。
地方债的使用途径几乎都是置换过去的贷款,面临财源筹集难的地方政府迅速扩大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而承担的企业过半数都是国有企业,由“政府”领头追逐风险的担忧也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