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特赐萧瑀诗一首,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绘图:看中国)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其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名鲕,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是后梁明帝。萧瑀九岁那年,被封为新安郡王,年轻时以讲孝道闻名。他幼时学习勤奋,很会写文章,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注1)他也爱好佛学,一向注重静心养性,隋炀帝的萧皇后是萧瑀的姐姐,他作为外戚虽是隋炀帝的重臣,曾被任命为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后来却因为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之后受到薛举进攻,奋力抵御。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他归附唐朝,善理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他做事兢兢业业,又铁面无私,无论谁犯有过失,必加弹劾,故而为人所惮怕。唐贞观年间多次被罢相,却仍为唐太宗所重视。唐太宗李世民评价他说:“性情耿直超过古人,但善恶过于分明,不免有时失误。”后来唐太宗因为敬佩萧瑀的忠诚与胆识,特赐他诗一首,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贞观初年,萧瑀任尚书左仆射,仍为宰相。李世民同时又起用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为相,与萧瑀一起分理国事。萧瑀由于出身显贵,曾与唐高祖李渊同为隋朝大臣,因此他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和魏征等人,在论政事时常与他们发生争执,即使在唐太宗面前也经常对众臣出言不恭。萧瑀秉性鲠直狷介,难容他人之短,一见房玄龄等人有过失,就痛加弹劾,并时常贬低他们。李世民曾多次劝告,他则不以为然。李世民为此对他产生不满,他任宰相期间,时而被罢免,时而又复职,先后曾被授予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常卿、晋州都督、河南道巡省大使等职。房玄龄、魏征、温彦博曾犯小错误,萧瑀上表弹劾,但竟然没有被追究,反给自己造成损害。为这事罢免了御史大夫,任命为太子少傅,不再参与朝政。唐贞观六年(632年),授予特进这个闲散官衔,行使太常卿职务。贞观八年(634年),任河南道巡省大使,有个应当审问判罪的犯人不肯交待犯罪情节,于是放在铜格上用火烤,用绳索捆绑吊打,一直整死了,太宗特地免于处分。贞观九年(635年),调回朝廷任命为特进官衔,又让他参与朝政。他的生性好斗,经常和同僚们争吵,多次触怒太宗。但是,唐太宗尊重他的行政经验,以及廉洁耿直的品质,数次被罢免或降职之后又重新启用。
萧瑀作为一个前朝亡国皇家的后裔,在唐朝的政治生涯,屡任宰相,与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善始善终。他始终在朝廷的权力中心,其主要作用和功绩是在唐高祖李渊为帝的武德朝。入贞观朝后,五遭罢相,大起大落,都是以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而屡罢屡起。以后,他的孙子、曾孙、玄孙辈以及从子(侄子)共有8人为相,与唐朝荣辱与共,可谓兴旺发达,这个结果是历史上罕见的。
压轿郎官九岁送姐出嫁 受封为王联姻大隋皇室
在大隋朝晋王王妃的送亲队伍中,有一个小孩,年纪只有九岁,他却是使团中级别最高的“压轿郎”官。他就是萧岿的儿子萧瑀,跟随姐姐一起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隋朝都城长安。这一“行”决定了他与姐姐的光辉前程,对曾祖父昭明太子萧统这一支萧氏家族以后数百年的兴旺发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和姐姐都成了这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人物。
作为皇子的萧瑀在父母的呵护下,在无比优越的皇城江陵成长,他离家以“压轿郎”官赴长安时,刚刚被封为新安王。晋王大婚热闹过后,独孤皇后很快就了解到王妃儿媳妇孤寂的这种心情,很快就与丈夫皇帝隋文帝杨坚商定:把萧瑀留下,一方面姐弟相伴,可以略免儿媳妇王妃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萧瑀在隋朝皇室中成长、接受教育。于是,萧瑀被留在长安,与姐姐和姐夫晋王杨广一起生活。这样生活了五年,萧瑀与姐夫晋王杨广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独孤皇后还把她娘家兄弟的一个女孩嫁给了萧瑀,使萧瑀跟大隋皇室的关系更加亲近。
隋炀帝杨广当太子时,萧瑀被任命为太子右千牛。杨广登基为帝之后,萧瑀改任炀帝主管衣服的尚衣奉御,加了个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的头衔。有一天他突然患风湿病,却不让家属请医生治疗,还说:“如果老天给我一个晚年,就用这病作为退隐的理由。”他姐姐知道后前来开导他:“凭你的才智,完全可以播扬名声光耀父母,怎能轻率地损害身体去求退隐呢?如果这事受到追究,那么就会犯下不可推测的大罪。”疾病将要痊愈时,他姐姐又来鼓励他,因此他再次立下了任职进取的志向。连续升任为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注2)凭着皇后弟弟的亲近关系,炀帝把机要政务都交给了他。
大唐开国名相──宋国公萧瑀。(网络图片)
献计炀帝赦免高丽成功脱围 被贬河池力战盗匪顺天归唐
隋炀帝杨广跟萧瑀共同生活多年,从晋王到炀帝,他看着萧瑀成长,跟萧瑀感情很深,关系很好,萧瑀长大成人了,一表人才,学问知识更是第一流的,就让他官至内史侍郎。可是萧瑀秉性耿直刚烈,对隋炀帝的骄奢无道,屡次劝谏,炀帝对此大为恼火。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炀帝巡行北部边塞,突厥始毕可汗侦得此事,便亲率几十万精锐骑兵图谋袭击隋炀帝。隋文帝年间以皇室宗女身份嫁给突厥可汗的义成公主暗暗派快使将此消息报告炀帝,炀帝赶忙避入雁门关内坚守该城。突厥大军层层包围雁门关,形势十分危急。萧瑀劝谏炀帝,赦免高丽,并求救于义成公主。然而,突厥大军撤走之后,隋炀帝却出尔反尔,懊悔听取了萧瑀公开宣布赦免高丽的建议,当即免去萧瑀内史侍郎之职,贬他任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北)太守。并且要他立即赴任。
当天他离开京城到达河池之后,发现一万多个山林盗匪抢劫奸淫,肆无忌惮,萧瑀秘密招募勇士,定下奇计进行剿灭,当场制服了这些盗匪。所缴获的财物,全部赏给有功人员,因此人人竭力为他效劳。叛军首领薛举派遣他的小儿子薛仁越率领几万兵众到河池郡骚扰,萧瑀迎头截击把他们击溃,从此叛军盗匪都不敢进犯,河池郡恢复了安宁。
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则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当年两人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也很好,当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时,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家宴款待。席间,李世民恭敬地说:“表姑、姑父、小侄离京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姑父母赴京共商朝政。”说着将信取出,交给萧瑀。萧瑀拆信一看,只见李渊说道:“……瑀弟胸怀万机,才智过人……请速来京师,共辅社稷……”萧瑀放下书信,对李世民说道:“社稷危之,明主有出。表哥相召,怎敢违命……”。
家宴一结束,萧瑀当即写信派人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收拾行囊,立即启程。河池所有兵马,均交给李世民。李渊见萧瑀夫妇来到,十分高兴,盛宴款待。立刻授萧瑀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即礼部尚书)。当时李世民担任右元帅,进攻洛阳,任命萧瑀为秦王府司马。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任内史令。当时军务国政处在开创时期,边境还没有平定,高祖竟把最机要的事情都委托给他,凡是各项政务,没有不让他参与主管的。高祖每当到殿前处理政务,一定会赐他坐上御榻。由于萧瑀是独孤氏的女婿,谈话时就亲切地喊他为“萧郎”。(注3)国家的典章制度,朝廷的礼仪,也交给萧瑀主持制订,萧瑀勤勤恳恳,毫不懈怠,揭露和纠正过失错误,人们都畏惧他。他经常提出几十条建议,多半被采用。唐高祖亲手写诏令给他说:“您的意见,有利于国家。您贡献机智的谋略,用才能帮助我成就好事;我采纳批评意见,用金银酬谢您的美德。现在赏赐一函黄金,来感谢您,不要推让。”萧瑀坚持推辞,高祖没有同意。那年,要在七个州设置官署,必须选拔才能声望都优秀的人担任职务,太宗担任雍州牧时,任命萧瑀为雍州都督。(注4)
巧谏高祖用心良苦 善劝立贤力挺秦王
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草拟了一份政令,交给萧瑀承办。萧瑀阅后,发现其中有几处考虑不周,于是,就暂压了下来,没有发布。按当时朝中规定:“在皇帝命令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妥之处,臣僚应该向上奏明,加以改正”。萧瑀的做法是符合上述规定的。但唐高祖闻后,心中不悦,于是召见萧瑀,责问他为何不按时发布政令。萧瑀慷慨陈词,用隋朝“内史宣勅”、“前后相乖”,致使:“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的史实,来说明唐高祖所拟政令“不经审勘”的危害。接着,萧瑀又陈述了他在皇帝“每授一勅”之后,“必审勘,使与前勅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迟晚之愆,实由于此”。李渊听后,也只好说:“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忧!”(注5)
唐武德九年(626年),诸皇子间为继承皇位明争暗斗,萧瑀不顾个人得失,坚决支持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继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就向李渊诬陷秦王李世民。两个儿子都来告状了,而且李渊本人偏心长子李建成,曾打算惩治李世民,由于萧瑀的努力劝阻,才让李渊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不久,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中成功,李渊虽然内心不太情愿,但是在萧瑀的劝解之下,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嫉恶如仇严厉清正 刚直不阿五次罢相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前朝宰相,只有萧瑀一人直到贞观二十年还始终在权力中心活动。但也五起五落,即五次拜相,五次被罢相。
萧瑀处事严厉刻板,刚直不阿,上朝言事言词简括直率,屡次逆忤圣意。一次,当朝论事,萧瑀与陈叔达意见不合,在朝堂上愤怒地争论,太宗几次都制止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唐太宗初登帝位,有树威震慑大臣的心理。二人如此放肆,顿时怒不可遏,推倒御案,拂袖而去,随即传出一道圣旨:“萧瑀和陈叔达身居相位,然言语失态,皆有对皇上不恭之罪,一并罢免所有官职,回家闭门思过。”这是萧瑀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第一次被罢相。(注6)
萧瑀本来心高气傲,为唐朝筹划多年,殊多建树,罢官回家,越想越气,悲伤不已,竟然大病不起。太宗闻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激,想到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社稷江山,当即传下圣旨,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萧瑀病情好转,入宫谢恩,唐太宗也好言宽慰,又把女儿许配萧瑀之子萧镜。皇帝和大臣成了儿女亲家。贞观元年(627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伦病故,萧瑀被罢尚书左仆射之后,此位也一直空着。至此,尚书省二仆射之位皆虚,百官无首。太宗诏任萧瑀恢复尚书左仆射。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二次出任当朝首相。
萧瑀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贞观元年十一月末,复出后来满五月就再度罢相。原因是唐俭出使突厥,萧瑀请他藏封家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皇后。唐俭走后,嫉恨萧瑀的人告发萧瑀私通书信于亡隋皇后。查明情况后又第三次出任宰相。
兵部尚书卫国公李靖带兵征讨突厥,杀了突厥颉利可汗的妻子──隋室的义成公主。萧后感念她的恩情,悲痛不止。萧瑀上奏弹劾李靖。有人乘机进言,说萧瑀弹劾李靖不当。贞观四年七月,太宗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议朝政,萧瑀第三次被罢相。
唐太宗曾经亲切随和地对房玄龄说:“萧瑀在隋朝大业年间,劝阻炀帝征讨高丽,被赶出京城任河池郡太守。本应陪同炀帝遭到杀身之祸,反而遇上了平安的机会,这真是塞翁失马,祸福无常啊。”萧瑀听到这番议论,对着太宗叩头感谢。太宗又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除建成立我为太子的想法又拿不定主意,在这期间,我不被建成、元吉宽容,确实产生了功劳丰伟而得不到奖赏的忧虑。萧瑀不被他们的丰厚财物所引诱,不被他们的严酷威胁所吓倒,真是一个关心国家安危的大臣。”接着写诗赐给萧瑀说:“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对萧瑀说:“您守志不移刚正不阿,古代圣贤也不能超过。但是善恶分得太仔细了,也有失去分寸的时候。”萧瑀拜了两拜感谢说:“我特蒙皇上教导,又肯定了我的忠诚,虽然到了快死的年龄,却如新生一样。”(注7)
唐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中风,于第二年五月去世。李渊的丧事办完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为“特进”,参与政事。这是萧瑀第四次拜相。萧瑀第四次出任宰相一年以后,因急躁、偏狭再次被罢相,并且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这是第四次罢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萧瑀、李勣等审理此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以萧瑀、李勣为相,这是萧瑀第五次拜相。同年,萧瑀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一起绘制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凌烟阁。当年任命萧瑀为太子太保,仍旧参与朝廷政务。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时,因为洛阳是军事交通要地,关隘、黄河环绕,就安排萧瑀担任洛阳宫留守。太宗从辽东回朝后,批准萧瑀的请求免去太子太保职务,保留同中书门下职位。因为萧瑀喜爱佛学,太宗就赐给他一幅彩丝绣成的佛像,并把萧瑀的形象绣在佛像旁边。又赐给王褒书写的《大品般若经》一部,同时赐给袈裟,作为讲述佛经的服装。(注8)
唐贞观二十年,萧瑀与同僚多不合,关系紧张,并且屡屡逆忤圣意,李世民极为怨愤。因念他忠诚耿直,不忍再度废黜他,希望他能自动辞职,以保全面子,他却不肯辞职。最后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亲写诏书罢免了他的相位和仓部封爵,并且贬出京城,(注9)这是萧瑀第五次罢相。
大唐明君贤臣善始善终 萧门博学才子绵延后福
萧瑀被贬出京之后,他的姐姐萧皇后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竟然一病不起,与世长辞。74岁的萧瑀送走了最后一位同胞、从小就相依为命的姐姐萧皇后之后感到无比孤苦和寂寞。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再次授给他金紫光禄大夫,恢复了宋国公爵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萧瑀随唐太宗前往玉华宫,病情突然加重。不几天便去世了,终年74岁。
唐太宗知道萧瑀去世后伤心得停止进餐,太子李治为他举行悼念,派遣使者吊唁祭奠。太常寺拟定谥号叫肃。太宗说:“为死者确定谥号,一定要考察他的品行特点。萧瑀的习性是猜忌过多,肃这个谥号不恰当,要重新据实确定。”于是改谥号为贞褊公。行文追认为司空、荆州都督,赐给棺木,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修造的昭陵墓地。萧瑀临终写遗嘱说:“有生必然有死,这是不变的规律。我死后可穿一套单层的衣服,算作换衣仪式。棺内铺一张席子就行了,巴望尽快腐烂,不准再多一样东西。埋葬不要选择日期,只是要从速办理。自古以来贤能明智的人,不是没有同样的事例,你们要努力照办。”(注10)儿子们遵照他的遗愿,装棺安葬都很节俭。
萧瑀的儿子萧锐继承官职,娶太宗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萧锐官至太常卿、汾州刺史。襄城公主很讲礼仪,太宗经常告诫各位公主,所作所为,都要把她作为榜样。还命令有关部门另外为他们建造宅第,襄城公主辞谢说:“媳妇伺候公公婆母,如同伺候父亲母亲,如果分开居住,那么早晚问安常会耽误。”再三坚决辞谢,才算作罢,命令对老住宅进行改建。永徽初年,襄城公主去世,高宗命令安葬在昭陵。
萧瑀的哥哥萧璟,也有学问德行。高祖武德年间任黄门侍郎,连续调任到秘书监,封为兰陵县公。太宗贞观年间去世之后,被追认为礼部尚书。萧瑀的侄儿萧钧,是他哥哥——隋朝迁州刺史、梁国公萧珣的儿子,学识渊博而且很有才能名望。太宗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很得房玄龄、魏征看重。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官至谏议大夫,兼任弘文馆学士。萧钧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去世,他着有《韵旨》二十卷,有文集三十卷流行于当代。
注1.《旧唐书・列传第十三》:瑀年九岁,封新安郡王,幼以孝行闻。姊为隋晋王妃,从入长安。聚学属文,端正鲠亮。
注2.《旧唐书・列传第十三》:炀帝为太子也,授太子右千牛。及践祚,迁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忽遇风疾,命家人不即医疗,仍云:“若天假余年,因此望为栖遁之资耳。”萧后闻而诲之:“以尔才智,足堪扬名显亲,岂得轻毁形骸而求隐逸?若以此致谴,则罪在不测。”病且愈,其姊劝勉之,故复有仕进志。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
注3.《新唐书・卷一百一・列传第二十六》: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秦王领右元帅,攻洛阳,署瑀府司马。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
注4.《旧唐书・列传第十三》:国典朝仪,亦责成于瑀,瑀孜孜自勉,绳违举过,人皆惮之。常奏便宜数十条,多见纳用,手敕曰:“得公之言,社稷所赖。运智者之策,以能成人之美;纳谏者之言,以金宝酬其德。今赐金一函,以报智者,勿为推退。”瑀固辞,优诏不许。其年,州置七职,务取才望兼美者为之。及太宗临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
注5.《旧唐书・列传第十三》:高祖常有敕而中书不时宣行,高祖责其迟,瑀曰:“臣大业之日,见内史宣敕,或前后相乖者,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所谓易必在前,难必在后,臣在中书日久,备见其事。今皇基初构,事涉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比每受一敕,臣必勘审,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迟晚之愆,实由于此。”高祖曰:“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忧?”
注6.《资治通鉴》卷192【唐纪八】:初,萧瑀荐封德彝于上皇,上皇以为中书令。及上即位,瑀为左仆射,德彝为右仆射。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而亲德彝,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萧瑀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注7.《旧唐书・列传第十三》:太宗尝从容谓房玄龄曰:“萧瑀大业之日,进谏隋主,出为河池郡守。应遭割心之祸,翻见太平之日,北叟失马,事亦难常。”瑀顿首拜谢。太宗又曰:“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而不之定也,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因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又谓瑀曰:“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然而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瑀再拜谢曰:“臣特蒙诫训,又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注8.《旧唐书・列传第十三》:是岁,立晋王为皇太子,拜瑀太子太保,仍知政事。太宗之伐辽东也,以洛邑冲要,襟带关、河,以瑀为洛阳宫守。车驾自辽还,请解太保,仍同中书门下。太宗以瑀好佛道,尝赉绣佛像一躯,并绣瑀形状于佛像侧,以为供养之容。又赐王褒所书《大品般若经》一部,并赐袈裟,以充讲诵之服焉。
注9.《全唐文・卷八贬萧瑀手诏》:……而太子太保宋国公瑀,践覆车之余轨。袭亡国之遗风。弃公就私,未明隐显之际;身俗口道,莫辨邪正之心。修累叶之殃源,祈一躬之福本,上以违忤君主,下则扇习浮华……朕犹隐忍至今,瑀尚全无悛改。宜即去兹朝阙,出牧小藩,可商州刺史,仍除其封。
注10.《全唐文・卷一三三5临终遗子书》:生而必死,理之常分。气绝后可着单服一通,以充小敛,棺内施单席而已,冀其速朽,不得别加一物。无假卜日,惟在速办。自古贤哲,非无等例,尔宜勉之。
主要参考文献:
刘昫等,《旧唐书》,后晋
吴兢,《贞观政要》,唐
欧阳脩等,《新唐书》,宋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宋
董诰等编,《全唐文》,清
王寿男,《隋唐史》,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