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6年08月31日讯】随着各种调控传闻的不断被放大,上海离婚买房也进入白热化放量冲刺阶段。上海多个婚姻登记中心从上周末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协议离婚高峰:浦东上周六一天超过近百对夫妇协议离婚,杨浦则有97对夫妇协议离婚,是平时的三倍。
首先来解读一下“新政”,按照现行政策,上海户籍单身人士可以购买一套住宅,非单身人士可以购买两套住宅,但第二套需按照二套房政策来执行(二套房普通住宅首付5成,非普通住宅首付7成)。
在这样的政策下,一些人采用通过离婚将名下房产划归夫妻一方,然后另一方恢复单身身份,再购房可以按照首套房政策来买房,不仅可以规避高首付,还能享受支持刚需购房的利率优惠。了解这些,就很容易理解上海市民的离婚热情从哪里来。
事实上,为了房子而“政策性离婚”并非首现。2012年,沈阳出台房产限购令,此类现象就开始增多。当时有报道称,最牛的一对夫妻甚至为此离婚7次、复婚7次。除了要绕开限购、享受避税及低首付政策,前些年,在重庆、常州、青岛、南京、长春、武汉、广州等地,还不乏极具“表演天赋”的夫妻,为申请经适房、限价房,假装“劳燕分飞”,令人叹为观止。
某项调查显示,50%的网民表示,会为了买房优惠假离婚。此前,某门户网站开展“对"假离婚·真买房"现象,你怎么看?”的大型调查,有62%的人表示支持,理由是能省大笔开支;66%的人承认若自己面临实际情况,也会选择假离婚;另有60%的人称身边就是这类事例;而认为应出台政策规避“假离婚”的,仅占33%。
这些年来,从农村到城市,假离婚的现象层出不穷,背后的原因五花八门,为了拆迁补偿、为了买房买车、为了子女上学……不排除其中有少数人是想钻政策的空子,以实现私利最大化。但更普遍的情形,是一些政策制定者动辄拍脑袋,以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把人们引向了假离婚的歧途。
“中国式假离婚”,是指中国大陆夫妻双方为了满足一方或双方的某种需求,一致同意办理离婚手续,并且同时商定,在目的达到后再办理复婚手续。
但是,以“婚姻”为代价的对策,带来财产分割矛盾、夫妻猜忌、冲击传统婚姻观等诸多社会新问题。夫妻离婚买房后,“丈夫以离婚却和小三搞在一起”;“妻子拒绝复婚遭到丈夫割喉”。形形色色的案例都有,夫妻假离婚买房,最后能复婚的又有多少对呢?这些家庭不得不采用看似与幸福相悖的方式,来完成幸福居住的目的。家庭“分裂”的不幸被省下大笔利息开支的喜悦冲散了,金钱上获益明显可见,而情感、道德的成本却加重了。
作家刘震云在创作《我不是潘金莲》时,就用了“假离婚”作为引子。女主人公因为要生二胎与老公“假离婚”,最后“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随之引发了一连串的荒诞故事。
俗语有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式假离婚可以看做是老百姓万般无奈之下必然选择的抗争方式。在从道德和法律高度审判这些“不走寻常路”的人之前,制度的设计者是否更应该感到尴尬并为之反省?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恰恰是因为已有的制度设计不够严谨,给人以钻空子的可能,这才激发了有需要的人削尖了脑袋也要往漏洞里扎的“无限热情”。
原本买房是让生活更美满,但现实中,有太多人倾其一生成为房奴,而今又有人甘心为房子把婚姻当儿戏,甚至被房子“换走”一辈子的幸福。当一个地方的假离婚成了风气,往往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民众道德更差,而多半是有隐藏的“真问题”。
中国式“假离婚”,既折射出当事人的无奈,也暴露出相关制度的缺失,不合理的“对策”往往折射出不合理的“政策”和不公平的现状。正是因为制度设计不够严谨,出现各种漏洞,给人们提供了借助假离婚来规避制度的选择。如果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上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出现类似现象的概率自然就会减少。
作者:风青杨:知名评论人。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微信公众号:风青杨作者微博@风青杨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