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向来给人的感觉是宁静、书香味浓厚的地方。我想,不论是喜不喜欢书的人,都会有这种印象吧!前阵子,回到台中的静宜大学,参观了盖夏图书馆。
前往台中,目标静宜
盖夏图书馆外部。(拍摄:乙欣)
当我们临时去到一个地方,几乎都会对某个人事物留下较深的印象,与友人聊天,提到那个地方时,那个印象可能会浮现。短暂时间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倘若持续在一个地方待了很长时间,回顾起来,更可能对某些人事物保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印象很可能浓缩成某几个最重要的点,不时提醒着你。在静宜就读多年,若要我对他人介绍学校的好,盖夏图书馆会是我的首选。
盖夏图书馆内部。有一只兔子广告牌。(拍摄:乙欣)
盖夏图书馆内部。(拍摄:乙欣)
虽说不是日日与书为伍,虽说不是个爱书之人,但颇向往伫立在满眼书海的图书馆内的。毕竟,曾因为站在满满是书的几排书柜前,就不禁被浩瀚的知识给撼动了,更何况是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内。不过,倘若众多书籍是陈列在漂亮的建筑物内,会更加分的。不论是谁,都想走在被品评为世界10大之一的图书馆内吧!(关于,世界10大图书馆,可参见“看中国”的〈书香之旅世界10座堪称艺术品的图书馆〉一文)不过,也别过于羡慕能在那些图书馆内的人,说不定你待过的图书馆就很不错了!查阅资料,发现盖夏图书馆居然被选入“2015年台湾十大非去不可图书馆”内。想想真不错!那图书馆我以前待过,而且我还再三说赞过。
堆叠至天花板的书籍。(拍摄:乙欣)
与同学相约去台中,当然先走访了同学熟悉的数间诚品,先是暂短地感受了一下书香。可是,诚品还贩卖许多小零嘴,所以在那儿似乎消磨了更多时间……
许久不见,静宜
为了感谢同学相邀与回顾漂亮的拍摄地点,献上影片一支。
堆叠至天花板的书籍。(拍摄:乙欣)
前往学校一趟,主要去参观起了变化的盖夏图书馆。谈起变化前,先稍稍介绍一下静宜与盖夏:静宜大学的创办人是美籍修女(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1885~1964),“静宜”二字是取自她的中文名“陆静宜”,同仁常称她为盖夏姆姆(Mother Marie Gratia Luking)。盖夏姆姆于1956年成立了“静宜女子英语专科学校”,为今天的静宜大学奠定基础。1963年静宜女子英专改制更名为“静宜女子文理学院”,是当时全台湾唯一的女子学院,是中部首先开设夜间部的学院。1989年升格为“静宜女子大学”。1993年更名为“静宜大学”。盖夏图书馆的命名则为了纪念盖夏姆姆,英文名称为Luking Library。(这一段资料整理自静宜校史)
由于抵达图书馆的时间已是下午,且又因为限制(外来者只能下午五点后进馆),所以得稍稍等待一下。刚好又因为无意间遇上面容稍稍严肃但声调不变又会抬头观望的台文系主任,而来了个暂短的系办会谈之外,就没有再在校园多加闲晃或参观(除了天桥与仿似竞技场的罗马剧场免不了要去拍照的,更何况又是傍晚夕阳时)。
定论就是,盖夏图书馆是主要参观的地点。
墙壁出现的迷宫与倒著的壁画。(拍摄:乙欣)
许久不见,变化了的盖夏
提到图书馆的变化,大家一定会想到是外观或内部摆设改变了,应当不可能是联想到书全部移走了吧!是的,是内部摆设更换了,因为多种的艺术装置而变得很有创意,多了分新意。有些部分,会让人联想到电影情节或奇幻世界。例如:椅子倒立在天花板上、墙上画著倒摆物品的书柜壁画、书柜彷若俄罗斯方块那般堆叠、书本高高堆叠、供人骑玩与拍摄的木马、仿似抽屉的圆椅、可供大伙人躺着歇息的无遮掩的场域……。
倒立又平贴在天花板的椅子,还有在椅子下用功(?)的同学。(拍摄:乙欣)
别以为硕大的图书馆只增加了一些而已,有时候这种而已就已经更动了整体的感觉!况且,盖夏的变化可不是浅显、少量,而是大幅度地改动。改动到,让我与同学不禁在图书馆的角落假装用功或是骑着木马,较为无声的嬉戏与拍照。我们还参观了以往不曾开放的校史室。一间学校的建构本非易事,何况是从外国来到台湾的盖夏姆姆。不过,或许是因为盖夏姆姆饱受波动(从美国到了中国,又在中国经历了中日战争的动乱,后从中国移至台湾),身经诸多考验,自然具备越挫越勇的性格。
虽然参访学校的时间很短,但是已经与先前的记忆叠合或超过。现在我更会说,静宜的盖夏图书馆值得参访。此次参访除了感受先前对盖夏的好印象之外,更被唤起些许以往的回忆,因为这些,才能交织一生难忘。
再见,静宜!走在我前面的同学稍稍回首,造成了尚在走路的我无法漠视的一幅画……。(拍摄: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