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令中共当局面临重大抉择。(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3月14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近期,中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再次下行,显示实体经济陷入危机,李克强在日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承认,今年经济将会更难。中国此轮经济减速主要是结构性和体制性而非周期性和外部性造成的,中共当局去年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令中国经济处在新旧经济体系更替之际,而体制内利益难破除,成为改革最大的阻力。
宏观经济数据再次下行 李克强称今年很难
中国2月份进出口数据于日前公布,创7年来最大降幅。2月份中国出口以美元计价为12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5.4%,创2009年5月以来最大降幅。1月份和2月份中国出口累积下跌17.8%。
出口下降反映出制造业缺乏竞争力,而制造业乏力直接影响到服务业和就业情况。这加剧了人们对于中国可能比预期更快地拖缓世界经济的担忧,世界银行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泡沫在继续膨胀,而实体经济却表现疲弱,当大量信贷资源投向房地产的时候,实体经济将严重“失血”。残酷的现实是,上市公司一年利润甚至一年营业收入也无力买一套一线城市的房产。
在中共政府“两会”上李克强做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坦承,2016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严峻。今年GDP增速目标设在6.5%-7%的区间,回顾历年的GDP增长目标,这是自1995年来首次设置区间目标,十分罕见。
结构性和体制性是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
去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一词。他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3月10日,大陆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分析师任泽平撰文表示,可以广泛地观察到,中国大陆此轮经济减速主要是结构性和体制性而非周期性和外部性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体制性因素阻碍了结构性出清,固化了原有经济结构,产能过剩企业沦为“僵尸企业”,只刺激不改革实际上是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和鼓励加杠杆,是走向金融危机的节奏。
刺激多、改革少,旧增长模式拒绝退出,隐性担保泛滥导致资金错配,形成三大资金黑洞(即旧增长模式的铁三角: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的国企),酝酿着金融风险和隐性失业。
中国经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败,则落入漫长与黑暗的经济低迷时期。坚持经济改革,将迎来曙光;继续刺激,则加速危机。任泽平认为,习近平当局展现了推动改革的决心,这是一场自由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最后一战。
体制内利益难破成改革最大阻力
有机构分析了去年中共政府发起的113项关键改革,发现其中只有23项正在所谓的发展中,其它多数都在缓慢推行,还有一些完全停滞不前。
海内外的观察人士都指出,中国的改革努力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进展迅速。这阻碍了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减少了国内公司的机会。早些时候,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警告称,中国正试着同时解决一切问题,但不大可能成功地在改革经济结构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还维持稳定,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冲突。现在穆迪公司已经将其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评估降低到了“负面”。
中国的经济改革正面临各省市区、国企负责人、仍有影响力的退休党政领导人以及一些部门的抵制。因为中共当局试图推动的改革,这种转变意味着未来实施新政策时,许多受益于过去经济政策的群体的利益将受到影响。
习近平当局已经开始采取大动作,比如允许破产、国企并购、减少商业垄断等等。有关官员和地方领导人担心丧失权力,甚至可能会因为过去的违法行为而负责,所以对新政策、新措施持抵制态度。
据《美国之音》3月12日报导,中共政府一些部门开始公开承认经济改革面临抵制,显示高层对这个问题越来越不满。央视和光明日报网站上一篇文章称:“抵制程度超出预期。深层改革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对这个庞大经济命脉的重新整合,是为了使经济更加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