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风俭朴是一种美德,是通过不断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现代的年轻人喜欢装酷、追潮,殊不知俭朴才是传统美德,连过去的“王”都是因俭朴而成大业,连皇帝都以“俭德”治国呢!“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重耳有俭德而保命
退避三舍是一个有名的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死了,晋国曾发生内乱,为了躲避追杀,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几年,在楚国时,楚国国君楚成王以诸侯的礼节招待他。在设宴会,楚成王说:“公子如果回到晋国,用什么报答我?”重耳回答:“如果托君王的福,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演习军事,在中原相遇,那就后退九十里。如果不能获得应允,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量一下。”子玉请求楚王杀掉他。楚王却说:“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就是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约,文辞华美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严肃而宽大,忠诚又有能力。……上天将要使他兴起,谁能够废掉他?违背上天,必然有大灾。”于是楚王就把他送到秦国。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隋文帝难守俭德 暴政失国运
开国皇帝大多生活俭朴,因为他们知道创业的艰难。据说初期杨坚的俭朴就非常罕见。当他在北周做高官时,私人生活几乎到了寒酸的地步,等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弼大臣时,依然不改本色,并把俭朴倡导为全朝的风气。当上皇帝后,他以“成由俭、败由奢”为座右铭,告诫太子杨勇说: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兴,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隋文帝杨坚的内宫,可能是历代最简陋的宫廷了,后妃宫女的衣服及日常用具,均有严格的供应制度,不得逾越私取半毫,若有破损,必加以补缀再用。杨坚的饮食很简单,除了必需的宴会,每餐至多一小盘肉。他本人的寝宫,全是布幔布帐。他摈弃金玉、锦绣与所有器玩。有个相州刺史豆卢通进献精美的绸缎,他竟下令当殿焚毁,以此阻绝各地官员各种名目的进献。《隋书·文帝纪》记载:“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文帝一朝,上自王公大臣,下自富商大贾,穿的不过是布帛,装饰的不过是铜铁骨角,俭朴蔚然成风。
但是,坚守俭德是难的。北周的都城设在长安,因长期战乱已残破不堪。新王朝应有万物更新的形象,隋文帝决定在长安另外择地营建新都,命宇文恺主持营造,名为大兴城。大力征发民力,集中了全国的工匠,为营筑新都城花费了不少钱财。公元593年,他又下令在岐州造仁寿宫,工程由亲信杨素负责。杨素为了讨得杨坚的欢心,大发役夫,削山填谷。劳工的待遇是非人的,在皮鞭棍棒下,辗转沟壑,死于非命者达万余人,人民怨声载道。杨坚得知此事后,有些不悦。但当他看到仁寿新宫时,却为豪华气象笑逐颜开,夸杨素是大大的忠臣。四年后他又大兴土木,从京城到仁寿宫之间,连建十二所行宫,所耗费人力物力可想而知的。隋文帝被称为俭朴与奢华共存的皇帝。
隋文帝虽然勤政,但他却偏爱法家韩非“法术势”三位一体的理论。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以术来驾驭群臣来,常在金殿杖责大臣,行刑者无不狠如虎狼,故常有人当堂死于杖下。晚年,用法更加严酷,滥杀无辜。隋朝二世而亡,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自称有三条宝带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提倡俭朴的几件事。乾德二年,北宋扫平四川后蜀,亡国之君孟昶进京献上一个尿壶,装饰着七彩珠宝。赵匡胤十分震怒,一巴掌把它劈到地上,让左右们把它砸碎,并声色俱历地对孟昶说:“一个便器尚且如此奢华,那你用什么器具来贮藏食物?!这般骄奢淫逸,怎能不亡国?”
钱塘江畔的吴越王钱淑,慑于北宋王朝的威势,亲自来到东京朝拜赵匡胤,献上一条罕见的超级犀角腰带。赵匡胤婉言拒绝了,含笑说,朕已有了三条宝带了,这条还是你留着用吧。钱大惊,提出见识见识这几条宝带,赵匡胤说,这三条宝带,一条是汴河,一条是惠民河,一条是五丈河。
宋太祖在东京皇宫里住了十七、八年,生活一直相当清淡,所有殿阁张挂的帷幕都没有加饰文采。他的寝殿里,挂着青布缘边的苇草帘子,活像一个乡下的小财主。他乘坐的车子与服饰都崇尚素净。一天,他拿出麻织的鞋子与麻布做的下裳赐给左右亲信,说:“这都是朕穿过的。”
北宋的前几个皇帝都很好地延续了赵匡胤俭朴的生活作风。尤其是和他走南闯北打天下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后仍以畋游声色为戒。到了北宋后期,位居权力颠峰的皇帝们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加上佞臣的诱导,再也无法保持赵匡胤时期俭朴的风尚。到了徽宗时期,达到了极至。《宋史》记载,宋徽宗一次祭天大礼,仅随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就达21575人。为搏妓女李师师一笑,动辄大兴土木,更是一掷千金。如此奢靡荒逸,正如太祖赵匡胤所说,怎能不亡国啊?
康熙出盛世 俭德树典范
清朝的康熙帝是一个特别俭朴的皇帝,在位期间,对丧葬制度进行了一项改革。康熙之前的几位皇帝,出丧时都沿用满族的旧俗,即在出殡之日,将死者生前所用的一切遗物烧掉,包括许多绫罗绸缎甚至奇珍异宝等,都投入火中,“焚珠玉于殿前”。到康熙朝,康熙认为将衣物及珠宝白白烧掉实在是巨大的浪费,于是,便立下遗诏,决定从自己开始,不再焚烧衣物、用品,而是将其分赐给臣下作为纪念,并要求后世子孙共同遵守。从那以后,清朝的皇帝驾崩,就不再焚烧遗物了,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据说,大清朝后来的皇帝也坚守俭德。《清稗类钞》记载这样两件事:道光的一个皇子(后来的咸丰帝)有一件黑狐端罩,衬缎稍大了一些,道光帝想把它改一改,但内务府说,如果要改的话,得四周添皮,需要花费上千两银子,道光一听,便连忙下令不要改了;道光帝有一条套裤,膝盖处不小心弄破了,但他没舍得扔掉,而是让人缀上圆绸遮盖破损处,继续穿。
咸丰继位后,也继承其父的节俭传统,有一次,上书房的门枢损坏,内务府打算换一个新门,咸丰没同意,而是让人修理一下。内务府把门修好,却报上5000两白银工本费,咸丰大怒,要追查有无贪污行为,内务府的人害怕,连忙改口说不是5000两,应是50两,之前写错数字,咸丰这才作罢。咸丰有一条杭纱套裤,不小心烧穿了一个窟窿,太监们要给他换条新的,可咸丰不同意,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补一补再穿吧。”
责任编辑:李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