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一月初二,是出嫁的妇女“回娘家”日。(图片来源:Pexels)
对于农历过年的印象,是能够领红包、能够吃一堆丰盛好吃的佳肴,接着看着体重逐渐高升。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作客及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仔细想想,传统的禁忌与民俗传说似乎遭到抛忘。在热闹欢腾的新年里,复习一下节日背后的意义倒也挺有意思的!
过年期间,人数众多的大家族,应该能够体会到吵吵闹闹的过年气氛,家族人数少或是对于逢年过节较不热络的人,这种节日的喜庆应该就比较难深刻活络他的身体细胞。这就像是在了解一个伟人、一个朝代、一个历史,倘若不理解,虽然可以体会到外围的情绪氛围,但多少稀薄了一些。理解节日为何而生、伟人因何而出名,这就能牵动感触了吧!
大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
今日就是大年初二,是妇女“回娘家”的日子,亦称为“迎婿日”。由于民间谚语道:“初一饺子初二面。”因此,有些地方称呼吃面的初二为“迎女儿回门”。不知道对多少出嫁的女人来说,这该不该是一个得多多推崇的日子。俗话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有的人甚至还会接着想说:“水泼落地,难再收回”,出嫁的女儿似乎就成了与娘家互不相干的外人,离开了家门,就甭想再返家了,想要回家只能依从传统习俗,不可任意返家。但是,在传统社会逐渐受到现代化的侵扰并吞之下,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人认为过于顽古不化与呆板,不愿再遵从,例如:出嫁女儿在初二回娘家后,必须再赶在天黑之前返回婆家,扮演好媳妇的角色,不可在娘家久待,不可以看见娘家准备晚餐的炊烟。
但是,某些看似不平等的传统禁忌,其实依旧深切地影响着现代这个大环境。
秉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还是得知悉传统的禁忌有哪些吧!
传统的禁忌
根据传统习俗所言,大年初一与初二忌讳洗衣服,因为传说初一初二这两天是水神的生日,因此洗衣服成了禁忌。再者,女子若是在出嫁之后,连续三年没有归返娘家作客,就是违背祖先,日后将永不能回娘家。当然,另有折衷的象征方式:三年内未归返娘家,出嫁的女儿能将穿过的衣服寄回娘家,代表自己已经回家了。还有,严禁出嫁的女儿在初一时就回娘家,因为那样代表着与夫家不合或婚姻出现问题,致使女儿迫切地想返回娘家,如此亦会对娘家不利。另有一说为,出嫁女儿于初一回娘家,会将娘家吃穷了。所以,妇女必须遵照传统,将婆家的事情完成之后,初二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与丈夫共同偕手回娘家时,得注意携带的新年礼物是否有误。因为一般观念都认为单数代表着不吉利,所以白包(奠仪)才必须非单数不可。那么带回娘家的礼物就势必成双。倘若没有带伴手礼回娘家,会导致娘家穷困一整年的。以上是娘家有父母的出嫁女子的禁忌,而父母已过世、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当然就失去了回娘家的权利,因此只能留在婆家,协助长辈与丈夫招待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
从上述的过年禁忌,不难看出男女地位之间的不平等。传统社会中的规矩,彰显著妇女在社会中遭受着不合理的待遇。
福安“初二不逛门”的传说
各地区亦有着不同的禁忌,在此列举福安地区(福建省福安市)自明朝开始流传的:“初二不逛门”,此说与倭寇有关,而这也是中国从古至今,唯一的日寇侵华的民间纪念日。
民间有个关于汉族的传说,明朝时期,倭寇屡次侵犯闽浙海域,幸好有抗倭将领戚继光(1528-1588)协助扫平倭乱。然而,在尚未平定之前,有一年除夕,福安城的人民正在欢乐地准备过年,疏忽了防范,倭寇趁隙攻入福安城,随意杀戮。福安城人死伤严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逝世。居然在本该热闹无比的快乐日子里遭遇惨事,大家的心情都沉重无比。看着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难道要丧事、新年一起准备吗?大伙儿思量后,决定先将丧事搁置,明天(初一)先按照往常的过年方式庆祝新年,等过了年,初二再一起办丧事。
于是,福安城的人在大年初一时,仍然依照惯例,四处前往亲友家拜年,讨个吉利。初二日子一到,大家双脚不外迈,关起家门,办起丧事来。而那些没有亡者的人家虽不需要办丧事,亦不出门,避开不吉利的冲撞。过了三天,初五的时候,法事办理完毕后,入殓后的尸体亦土葬完。福安人就此形成了大年初二、初五不互相逛门与拜年的民间习俗。
这是一则令过年日子蒙上一层悲伤的故事。我们如此有幸,得以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增添年岁并展望外来,编织梦想。于此同时,借由诸多民俗禁忌与传说故事,与过往接轨,牵动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