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像。(网络图片)
一.汉桓帝刘志——与太监谋事
汉桓帝刘志能够当皇帝,是由于他看起来“比较笨”,好控制,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因此立十五岁的刘志当皇帝。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刘志也做了十五年皇帝,可这十五年中,没有感觉到当皇帝有什么过瘾的啊!反而大将军梁冀看起来更像皇帝,朝廷百官,由他呼来换去,稍不顺心,想杀想贬,都是他一句话;普天下进贡的物品,必要给大将军挑选,挑剩的才轮到皇帝。
这个皇帝当的真窝囊啊!
三十岁的刘志,还是有些雄心壮志,不甘心如此任臣下摆布。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志招来五个心腹太监,密谋除去大将军梁冀,直到天明。为表示决心,刘志还咬下自己一块手臂肉。
公元159年八月,又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志的亲自指挥,带领五个太监头领,领着一千余内廷侍卫,杀进梁冀的府第。
梁冀知道大势已去,不得已只好自杀。
刘志铤而走险,获得成功,后来有一些皇帝,也想学这招,可没这么好运气啦,或者说那些弄权的大臣已经预防到这一招,大多都失败告终。
二.魏高贵乡公曹髦——宁做刀下鬼,不做傀儡皇
公元254年的时候,14岁的曹髦被立为帝,成为魏的第四个皇帝。这个时候朝政大权是落在司马一家手中,皇帝就是个摆设罢了。
曹髦21岁那年,渐渐意识到,自己血管里流的是曹操的血啊!曹操,那是弄权的高手,作为曹操的子孙,怎么能让一些个大臣把持朝政那么多年呢?况且自己还想尝尝真皇帝味道。几个月之后,司马昭逼着曹髦封自己为相国,加九锡。熟读史书的曹髦当然知道,当了相国再加九锡,司马昭的下一步就是要当皇帝了。
时间紧迫,再不容他犹豫啦,曹髦决心拼死一搏。
他以赏花的名义召来几个自己信任的大臣,与他们商量讨伐司马昭。可是这些人都不与皇帝一条心啊,一味的推诿,说“等等啦”“实际不合适啦”。还有怕死的,怕连累自己,连忙跑到司马昭那里告密。
至此曹髦才明白,皇帝造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赶忙集起宫中侍卫、太监大约二、三百人,高呼“打倒司马昭”的口号,向司马府邸冲去。
然而,刚冲出宫门,司马昭就带着一大批御林军赶到。
老虎杀羊一般,曹髦就这样死掉了。
曹操地下有知,一定会说:“知道猪是怎么死的吗?笨死的!”
不过这种“宁做刀下鬼,不做傀儡皇”的风格,还是值得赞扬的。
三.北魏孝武帝元修——心如天高,命如纸薄
公元532年,已经是北魏末年了,天下混乱,战火四起,大将军高欢从河北起兵镇压暴民,诛杀乱臣,稳定了局势,后来又扶植元修做皇帝。
元修,虽然是皇族,可生于乱世之中,也懂得要励精图治,建设一个富强繁荣的北魏。他还有一个爱好,喜欢被拍马屁。
元修当上皇帝,自然要感谢高欢,拜高欢为大丞相、大将军、太师,一切待遇已经尽了人臣之极了。
北魏的都城在洛阳,可是丞相府在太原,所有高欢在太原办公。朝廷公文都要转到太原一次,再转到洛阳,才能生效。
办事效率这么低,而且这个高欢慢慢有了专权的痕迹,这对元修来说,那是不能容忍的。皇帝身边还有一些拍马屁的高手,把元修吹成立古往今来,第一圣贤明君,鼓动他御驾亲征,讨伐乱臣贼子高欢。
于是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修以将伐南朝的名义,大集兵马,准备渡过黄河,讨伐高欢于太原。高欢得到密保,也集结军队,南下而来。
高欢是将军出身,又有些谋略。可是这知元修满肚子雄心壮志,没有地方装才干,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是拍马高手,对打仗可不在行。
当高欢的军队气势汹汹过来时,元修这部兵无斗志,一哄而散。
元修无奈,只得西奔长安,投靠另一军阀宇文泰,做一个小官去了。
如果没有高欢,他做不成皇帝;最后高欢又把他从皇帝位子上赶下来。这个元修你说他是赚了还是赔了?
四.孝静帝元善——地道战
还是接着北魏的事说,上任皇帝到别的势力做官去了,高欢只好再立一个皇帝。这次他选中了11岁的元善,就是孝静帝。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欢把丞相府也搬到了洛阳,见到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
十几年过去了,年幼无知的元善长大成人,一表人才,面容俊秀。据野史说,他能把皇宫门口的石狮子夹在胳肢窝里里,翻越宫墙,而且文学还很好。真是个文武双全啊!
不久,高欢死去,他的儿子高澄世袭了父亲官位,掌朝政大权。高澄可不像他老爸,对皇权抱有一份敬畏的,皇帝在他面前跟个普通大臣差不多。有一次,元善在郊外打猎,马稍稍骑得快了一点,监视的人马上就在后面叫道:不要骑得那么快,大将军要生气的。还有一次,元善与高澄饮酒时,自称为朕,高澄就骂起来了,还叫人打了皇帝三拳。
可杀不可辱啊!元善受不了,就和一批大臣商量,要想办法除掉高澄。这批人想了半天,想出一个妙计来:高澄的府邸不是离皇宫不远,我们在皇宫中挖一条地道,直通套高澄的床下,然后派人冲出去,就可以杀掉高澄了!
妙计想好,似乎高澄的脑袋已在囊中,于是动手开挖。起先倒还顺利,谁知挖到宫门口时,却被守门人听见了地下的响声。守门人并不知道皇帝要造反,还以为土行孙要潜进来杀皇上了,于是大惊小怪起来。这一来,秘密泄露,高澄马上带兵直闯进宫,责骂皇帝道:你为什么要造反?我们父子对国家有大功,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了!魏静帝正色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反君,没听说君反臣的。你自己想造反,又何必说我!我杀你则国家安宁,不杀你则终有一天要被你杀的。你要杀我,就杀吧!不知为何,高澄并不乘机杀他,只杀了几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就了了此事。可怜魏静帝造反不成,被限制了自由,这下真的成了傀儡了。
呵呵,皇帝挖地道造反,也算是空前绝后了。不知后来的宋徽宗赵佶挖地道以会李师师,灵感是否从此而来?
五.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我要一双肉掌定乾坤
公元557年,掌握西魏大权的宇文护,逼傀儡皇帝元廓禅让与自己的堂弟宇文觉,灭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
北周的首任皇帝(当时不叫皇帝而叫天王)宇文觉年方16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可是,宇文觉年纪虽小,却是志向豪迈,性格也很坚毅刚决,他很不满意宇文护的专横跋扈,只觉得万事该由自己做主。同时,朝中另有一批大臣也看不惯宇文护的作为,常在宇文觉耳边吹风,说:国家大事,应当由天子决定,怎么能老让别人指手画脚啊!又说:听说大司马(指宇文护)要摄政七年,长长七年哪,陛下您受得了这么漫长的由人指点的日子吗。宇文觉听了更是满腹怨恨,于是他们谋划,招了一批武士,又由终南山请来几个武林高手当师傅,日夜在皇宫后园演习刀法、剑法、擒拿格斗等十八般武艺,宇文护自己也一起练习。练了三个月,觉得差不多了,他又与大臣商量,决定于某一天开宫廷宴会时,抓住宇文护杀掉。谁知他们的阴谋还来不及实施,就有人向宇文护告密了。于是宇文护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派大批军队冲进皇宫。小皇帝宇文觉还想凭武林绝技抵挡一阵。谁知道那批终南山道士自己不过练到降龙十八缺十三掌、乾坤大挪移二段的水平,仅仅玩了三个月的宇文觉更可想而知了。几招下来,小皇帝就被人抓住。宇文护宣布废了宇文觉,不久又杀掉了他。
可怜的宇文觉啊,定是受太史公《游侠列传》的毒害不浅,以为有点武功就可以一掌定乾坤了,世上哪有这种可笑的事啊。
六.后汉隐帝刘承佑——闪电战之父
公元948年,18岁的刘承佑继位当上后汉的皇帝,史称隐帝。当时,军人势力膨胀。杨玢、史弘肇、郭威等相继以枢密使身份登上相位,掌握朝廷大权。
这些武官执政,行事虽尚公正,但为人却粗暴了一点,又看不起文官,同时对年轻的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杨玢和史弘肇在刘承佑面前讨论事情,皇帝说了一句:你们考虑得仔细一点,可不要被人说闲话哦。杨玢就不耐烦地说:有我们为你操劳,陛下大人,你不多嘴也没人当你是哑巴耶。
如此等等,使得皇帝对他们不满意,皇帝左右的人也乘机大说他们的坏话。于是刘承佑开始与左右密谋除掉他们的办法。
公元950年,由于北方的辽国有南侵动作,老将郭威带大军北上拒敌。刘承佑感到郭威带大军外出,正是除掉这批军人宰相的好机会,于是加紧了谋划和各项准备工作。
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杨玢、史弘肇等几个武官宰相像往常一样去上朝,正走到广政殿门口,突然从里面涌出几十个武士,一阵刀砍剑劈,将他们杀死于门下。刘承佑升殿,道:这批老家伙向来把俺当小孩子,俺今天才开始真正当皇帝了。于是又派人前往郭威的部队,命令两员大将杀掉郭威。谁知郭威在军队中一向威望极高,那两员大将不但不愿杀他,反而将皇帝圣旨拿给他看。于是郭威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回京城。
刘承佑听说郭威杀过来了,也命令集结大军,大赏国库财物给军队,并由自己亲自统帅,御驾亲征以与郭威决一死战。谁知郭威乃是一员百战百胜的大将,他带的那支军队又充满精兵强将。于是,四百年前北魏孝武帝败于高欢的一幕又一次重演:皇帝的军队与宰相的军队甫一接触,皇帝的军队立即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顷刻之间溃不成军。刘承佑发现大事不妙狼狈而逃时,身边连官带兵只仅仅剩下十几个人,结果当夜就死于乱军之中。
七.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一飞冲天,造反艺术炉火纯青
康熙造反,可以说是中国古今皇帝造反的集大成者。
康熙,名玄烨,八岁那年,父亲顺治帝去世,他便登基当了皇帝。因为还是个孩子,不能处理朝政,顺治死前留下遗嘱,任命自己最信任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掌朝政。索尼感到责任重大,立即代表四人宣誓:“索尼等誓以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偏私亲戚,不计怨仇,不求不义之富贵,不听兄弟子侄之私言,不接受贿赂,不结党营私,只以忠心报答已故皇上信赖之恩。”(《清史稿·索尼传》)
四大臣信誓旦旦,忠心可嘉。可是,没过多久,鳌拜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鳌拜平时专横跋扈,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朝中文武官员多半都怕他。他一受“顾命”,就利用权势迫害和他意见相左的人。内大臣费扬古系开国元勋,因为同鳌拜有矛盾,便被陷害处死。
鳌拜的野心很大。在四大臣中,他位在最末,可他不甘居人后,总想自己独揽大权,凡事恣意横行,不准别人提异议。索尼是四朝元老,资历最深,列辅臣首位。但他年老多病,管不了多少事,对鳌拜无可奈何。遏必隆明哲保身,凡鳌拜所为,都一一默认。只有苏克萨哈不服,经常和鳌拜争论。为调换旗地事,两人的矛盾势同水火。八旗兵初入关时,曾一度争相圈占土地。鳖拜属镶黄旗,他看中了正白旗的土地,竟提出互换。负责办理调换旗地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及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认为此事不可行,请求停止圈换。鳌拜大怒,立即下令将苏、朱、王三人逮捕,交刑部议罪,并提出应处以死刑。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坚决反对调换旗地,不同意将苏、朱、王三人处死。康熙感到此事复杂,不便马上作出决定,没有同意鳌拜的主张。事后,鳌拜竟假托旨意,到底把苏、朱、王三人杀掉了。因这件事,鳌拜转怒于苏克萨哈,动了杀机,伺机下手。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年十四岁时,正式亲政。在此之前一个月,索尼病故。苏克萨哈感到难与鳌拜共事,产生退隐之念,便向康熙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允许他去守护先帝陵寝,以保全余生。康熙下旨挽留,因不解其中原由,命议政王大臣问明奏来。苏克萨哈要求辞职守陵,意在逼使鳌拜交权,因而激怒了鳌拜。鳌拜乘机兴大狱,与党羽策划,给苏克萨哈定了二十四条罪状,拟将苏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处以残酷的磔刑,馀子六人,孙子一人,兄弟之子二人,还有同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得等一律处斩。康熙多少隐约知晓一些他们两人的矛盾,因而没有批准鳌拜这个要求。鳌拜上殿,当面与康熙争辩,康熙仍不同意。鳌拜急了,挥拳强辩,疾声厉色,把康熙吓得心惊胆颤。逼了几天,康熙被迫批准了鳌拜的全部要求,只将苏克萨哈的磔刑改为绞刑,算是对有功之臣的一点微小的照顾。可怜苏克萨哈征战几十年,功勋之家却落得一个灭族的悲惨结局!
害死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班行章奏,自列首位。遏必隆甘居其后,事事都听鳌拜摆布。康熙八年元旦,鳌拜率诸臣上殿贺年,身穿一黄袍,式样和质料俨如皇帝,所不同者,只是帽子上打了个红绒结,而康熙戴的是一颗东珠,康熙虽已亲政,但朝廷实权仍操在鳌拜之手。鳌拜大肆结党营私,把其党羽包括兄弟子侄都安插到朝廷各个部门,六大部的首脑几乎全是他的人。这样,鳌拜便牢牢控制了政局。每有大小事件,如任免官员、实施政策等,诸臣都先到鳌拜家里议定,然后再通知康熙实行,这等于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康熙很恼火,但一时也没有办法。
鳌拜势焰日炽,进逼不已。他视康熙年幼可欺,每当议事时,动辄高声呵斥廷臣,每决一事,必欲康熙屈从他的意志。有一次,鳌拜故意装病不朝,康熙亲自到他家里问疾,竟在寝室里发现炕席上放了一把短刀。按照规定,臣属面见皇帝身边不许携带任何凶器,否则即以图谋不轨论处。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毫无顾忌地把凶器放在身边。康熙装作并不介意,一边笑着,一边从容地说:“刀不离身,只是满洲的故俗,不必大惊小怪。”慰劳了几句,便回宫去了。
鳌拜及其党羽所作所为,引起康熙的严重忧虑。鳌拜集团的存在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为了夺回权力,康熙决计除掉他。但鳌拜手握兵权,掌握朝中大权,其势力广布朝廷上下,弄得不好,会招来一场大乱。所以康熙不敢兴师动众,贸然行事,而于暗中准备计擒鳌拜。
康熙召索额图进宫密谋。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做了康熙的侍卫,以忠诚任事得到康熙的信任。密谋后,康熙以陪伴自己娱乐为名,下令在八旗子弟中挑选身体强壮的十来岁孩童进宫,共选了十余个,果然个个长得结实、机灵。康熙很高兴,让这些孩童天天练习并表演角斗、摔跤。鳌拜进宫奏事,康熙也不让他们回避,故意让他看见孩子们在摔跤玩耍,有时康熙也混在其中,玩得兴高采烈。鳌拜看在眼里,心中暗喜:康熙毕竟是个孩子,贪玩,胸无大志,不务政事,自己得以继续专权。为了麻痹鳌拜,康熙对他更敬重、优礼,这使他益加坦然,对康熙毫不心存戒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这些孩童都成了康熙的心腹。康熙八年五月,有一天,康熙单独宣召鳌拜。鳌拜大摇大摆地刚刚跨进宫门槛,脚步还没站稳,突然从两侧跳出一群孩童,一拥而上,把鳌拜按住,还没等他明白怎么回事时,已被按倒在地上。
权重势雄的鳌拜就这样束手被擒了。
逮捕鳌拜后,康熙立即指令康亲王杰书负责审讯。与此同时,鳌拜集团的成员也纷纷落网。经审讯,列出鳌拜罪状三十条,又经康熙亲自当面核实,鳌拜一一招认。大臣们都要求判鳌拜死刑。康熙念其在朝廷效力年久,特给以宽大处理,免死,改为禁锢终身。对该集团的骨干人物都处死。接着,给被鳌拜陷害冤死的大臣都恢复了名誉。
鳌拜一伙是一个实力雄厚而又腐朽的政治集团。康熙略施小计,便把它一朝解决,不留后患,政局迅速改观,为清初社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这件事的处理,显示了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康熙的政治家的才能和风度。
八、光绪帝爱新觉罗氏.载湉——百日维新
光绪这些事,明摆着就是秀才造反。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光绪帝对他们非常赏识。
这两个人都是典型的“愤怒青年”,空有一腔热血,没有丝毫斗争经验,又缺乏阅历。而这个皇帝也是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帝国的大权由慈禧太后把持着呢。
光绪帝自己也知道这些弱点,于是想办法去拉拢新建的陆军首领袁世凯。
袁世凯老奸巨猾,大定了主意:一边是太后,一边是皇帝。都不能得罪,先看看吧,看谁最后得势,就支持谁。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
利用这么一群人造反,哪里能成功!
最后袁世凯倒像慈禧那边,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康有为逃亡海外。光绪也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