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珍宝。(网络图片)
中国古代文房常见的九大类用品,与各位朋友一起欣赏。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来说,拥有一下这些文房用品的话,那基本上可算是成功人士啦。
一、印泥和印泥盒
印泥,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根据史书上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的,临用时用水浸湿,这就是当时称封泥。到了隋唐以后,社会的进步有人研制出纸张,人们又改用水调组朱砂于印面,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便渐发展成我们现代的印泥了。
二、镇纸
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三、水滴
又名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最早磨墨往砚里注水的工具叫水盂。“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在文房用具中砚滴(水滴)传世品较少。
四、笔筒
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
五、笔洗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其它形状。各种笔洗不但造型丰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作为文案小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古用贝壳、玉石制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笔洗问世。明代还用铜制瓷笔洗作的小盂作笔洗,历代多以玉、陶等制作,较为丰富多彩。形状多为扁圆形,青花瓷为多,上饰各种花纺图案,极富朴素、文雅和庄重感。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仿宋代汝、官、哥、定、钧等名窑作品非常成功。哥窑器中的朱色、粉青、灰青釉等,无不仿制。造型多为葵口碗、琮式瓶以及笔筒、笔洗、笔架等工具。 除了较为多见的瓷笔洗之外,还有玉笔洗、犀角、象牙和玛瑙笔洗、竹根雕的笔洗等等。
六、臂搁
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臂搁多竹木、象牙质地,上有纹绘雕饰,十分精美多趣。
七、墨匣
墨匣主要用于存放墨锭,起装饰和保护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乌木、豆瓣楠木为材料,并镶有玉带、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图纹,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制成漆匣的。据说,清代道光年间,阮文达回京城,“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天盖地式,旁有二柱系环内。”可说是出类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当属京城“万礼斋”。
八、笔帘
笔帘是携带和收存毛笔的工具,把毛笔卷入其中,不会像装在铅笔盒里来回碰撞损坏笔头。此外,笔帘通风,可使毛笔很快干爽。现存的老笔帘大多是35厘米*33厘米的居多。这样的笔帘,一次可以卷几十支,方便携带。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假如临时有急事需要带毛笔出去,但是因为毛笔刚使用过没干,紧要关头可以用笔帘一卷将笔带出去。如此毛笔既不会发霉,也不会弄脏书籍等物。
九、笔架
笔架亦称笔格、笔搁,即架笔之物也,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书画时在构思或暂息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圆转污损他物为古人书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从样式来看,一般有挂式与搁式两种,分别称笔挂与笔搁。
笔挂是用竹木制成的架子,两边有柱子,高一尺余;上面有横木,宽亦一尺有余,可以倒悬笔管,做晾笔用。笔挂也有制成圆柱形的,圆顶,笔挂在圆顶周边上,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