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的宠妃张娘娘忽然觉得下身疼痛,时值炎炎夏日,周身畏寒发热。皇帝急招太医进宫为皇妃诊治。太医院的太医一听说要为皇妃治病,一个个心里急得像猫抓。为什么呢?因为医生给人治病,讲的是望、闻、问、切,可那时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女眷,都讲究个“金屋藏娇”,除了自己的亲人,任何男子连看一眼都是犯忌的,更何况是皇妃呢?在这之前,凡是王公大臣的女眷生病,只听来人诉说病情,太医就开方用药。今日万岁爷宣太医入宫,看来皇妃是病得不轻了。
当时的太医院判李鹤年只得硬着头皮进宫,世宗让一名贴身宫女代诉了皇妃的病情。经李鹤年仔细询问,断定皇妃患的是会阴生痈之症。此时痈毒初生,尚未化脓,就拟出“荆防败毒散”一方内服,再贴一张膏药,内外兼治,为的是促进臃肿早日消散。
用药以后,皇妃发热恶寒的症状虽然消失,可下身的肿痛反而加重了。李鹤年又开一剂“仙方活命饮”,仍不见效。看来,除了用小刀切开脓疱,将脓液迅速排出之外,别无良法了。可是,这太医连皇妃的面都不能见,又怎能在她那个隐私之处开刀?李鹤年只好拟出“代刀散”一方。皂角刺、炒黄芪各一两,生甘草、明乳香各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陈酒送服。然后将药方交付御药房,配制药料。
在一般情况下,服下代刀散,痈疽不破即溃。哪知这皇妃平日膏梁多用,故难以破溃。这个金枝玉叶的皇妃娘娘,被折磨得坐也不是,睡也不是,一天到晚哭哭啼啼,以泪洗面。世宗皇帝龙心不安,责备太医无能,还撤了李鹤年太医院院判的官职。
这一天,分封在湖北蕲州的富顺王朱瞻岗,听说圣上正为皇妃的病痛而担忧,便立即带了李时珍进京面圣。并对世宗皇帝说:“启奏陛下,要医治娘娘的病,非蕲州李时珍不可!”
世宗皇帝问:“御侄呀!这李时珍果是国手吗?”
富顺王说:“李时珍虽非国手,却胜似国手。我儿去年得一奇疾,御医国手久治不愈,还不是李时珍药到病除?如今皇妃娘娘患有隐疾,他一定能够妙手回春。”
世宗皇帝听了富顺王这番话后大喜,立即让李时珍进宫,为皇妃治病。
李时珍先询问了皇妃的病情,然后又去拜访曾为她治过病的各位太医,知道李鹤年等人为皇妃所用的药方十分精确,并无一丝差错。他心中暗自思忖:“看来这皇妃的痈毒已经很深,如不用利刀割破,迅速排脓,恐一时难以奏效。可眼下这皇妃连面都不能见,如何割治?更何况又是生在那个隐私之处?”李时珍很是为难。
夜深了,李时珍为了皇妃的病,怎么也睡不着。干脆他披衣起床,打开房门,到院子里去吹吹风。恰好院中不知谁放了一张太师椅,他便随意往椅上坐去。这一坐,只觉下面有个硬物顶住了会阴穴。顺手摸去,原来是一把扇子。此时李时珍忽然灵机一动,高兴地叫了起来““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天亮后,李时珍立即叫人迅速备制一把半寸多长的小刀,两端均要十分锋利。次日一早,李时珍带着一条长带来到了皇妃的寝宫门外,吩咐皇妃的贴身宫女用这条带子去量皇妃的身长,还交代务必要从头顶量到足底,度量务必准确,并在一端做了记号。宫女接过带子,将皇妃的长度仔细量过之后,把带子交给了李时珍。
李时珍将长带拿回,按照人体绘画的技法,用“立七坐五平三半”的方法计算后得出,从头顶至臀髋为身高的一半;从髋至膝为两个头的长度。再从身后计算,从足跟底部至腘窝内的委中穴,为一个半头的长度。如果将皇妃身高的尺寸分成十四段正好是最下三段的长度。李时按照计算出来的尺寸,让宫廷里的工匠做了一把交椅,椅沿一定要与皇妃的两腘窝的委中穴相平,既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椅面上还要设一道五寸高的围子,围沿的高度至脚底部,正好为一个半头的高度,并且在椅沿的前方,刻出左右两道印记。然后叫人从御厨里取来十斤白面粉,铺在椅子上。由于四周有椅沿挡住,面粉不能外溢。李时珍将面粉抚平,叫人将交椅抬进宫去,并吩咐宫女,让皇妃脱去下身衣裤,两腘窝之内的委中穴一定要挨着椅沿上的两道印记,切切不可偏离半分,然后让皇妃轻轻地坐下去。坐过之后,再慢慢起身,不可挪动,然后再把椅子小心地抬出来。宫女们点点头,立即进入寝宫,按李时珍的吩咐办事。
这皇妃自生病以来,从没舒舒服服地坐过一刻。今日见宫女们抬进一把特制的交椅,椅上还铺有柔软清凉的面粉,也就毫无顾忌地按照吩咐去办。她脱了下衣,坐了下去。觉得面粉十分凉爽宜人,疼痛也减轻了许多,不免十分高兴。坐过之后,宫女们把椅子抬出来。李时珍朝面粉的印模一看,就知正中那块凹陷之处,正是皇妃所患臃肿的大小与高度。于是他让众人回避,取出那把半寸小刀,一头向上,一头插入这块凹陷正中的椅板上,并倒出面粉,重新铺平,将刀锋隐没在白面之中。这时他再让宫女们将椅子抬进去,依旧要皇妃像上次一样,脱了下衣,让委中穴挨着椅前的两道印记,往椅上坐。
皇妃果然依照宫女的安排,往椅上坐去。刚一落座,就“哎呀!”一声,弹了起来,口中大叫“痛死我了!”此时,只见臃肿已破,脓血淋漓,玷污了椅上洁白的面粉。宫女们见状,吓得魂都没了,急忙扶住皇妃,端水的端水、捧茶的捧茶、擦的擦、洗的洗、抹的抹、一个个手忙脚乱。忙活不到半个时辰,皇妃痛定肿消,如释重负,吁了口气说:“真是长痛不如短痛,这痈毒败脓总算排出了!不知是哪位太医想出这条妙计?”宫女答到:“蕲州李时珍”。
李时珍见皇妃的臃肿已破,脓血已出,便拟十全大补汤配黄芪加金银花与服,调理数日,伤口愈合。
皇妃的痈疽痊愈后,世宗皇帝十分高兴,就封李时珍为太医院判。从此李时珍才有机会查阅皇宫里的大量医书,为他后来撰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