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网络图片)
中华文明,自黄帝以来,悠悠五千年,其间儒、释、道三家文化交互辉映,被圣者称为神传文化。如果说释、道两家是出世的文化,教人如何返本归真,那么儒家文化就是入世的文化,讲究如何做人的道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实施仁政礼制
春秋时期,诸侯分封各据一方,为了利益,相互征伐;各诸侯国内,贵族大夫们实力雄厚,往往把持朝政,架空国君;常年征战不息,权力倾轧,各国百姓苦不堪言。孔子幼而好礼,少而好学,年纪轻轻就以其德行和博学闻名于世。针对当时世间为利驱使、礼崩乐坏的状况,他提出了恢复周礼,实施仁政礼制,内以仁爱之意充溢其心,外以周礼规章而正其身的治国处世学说。教人崇尚道德,遵循仁义礼智信,恪尽本份,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秩序,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私心者唯恐利益受损,致使孔子不受重用
孔子怀着忧国忧民、兼济天下苍生之心,想跻身仕途,实现其治国之策。因在鲁国不被重用,遂与弟子一行周游列国,希冀各国国君能鉴赏他的治国之策,委以重任,一展抱负。然而,各国国君及把持朝政的大夫们怀揣私心,明知孔子的德行和才干于国于民大有利,但唯恐其自身利益受损而不予重用。无奈,孔子在各国之间奔走了十四年,吃尽了苦头,最后也没有找到能施展报国安民理想的地方。
话说其中的一段故事:孔子在蔡国后的第三年,吴国征伐陈国。楚国派兵前去救援陈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居住,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答谢。陈、蔡两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讽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端。如今久居陈、蔡之间,大夫们的所作所为都不符合孔子之意。现在的楚国,是个大国,如果孔子受到楚国的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派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无法前往,随身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弟子们都饿得无精打采,孔子却照样给他们讲学诵诗,弹琴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孔子与弟子对话,展露师者风范
子路面带怒色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窘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面对窘困仍能坚守节操,小人穷困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看到子贡勃然作色,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多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只不过能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信仰,并用它把全部知识都串连起来。在这点上,我比别人强。”
孔子知道弟子们对目前的处境都心怀怨气,便想趁著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坚守节操,坚定信仰。孔子先叫过子路,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上徘徊。’难道我的学说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呢?”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有仁德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必定能畅行无阻,怎么会有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来,子贡进去见孔子。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上徘徊。’难道我的学说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诸侯没有哪个能容纳先生的。先生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点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播种庄稼,但却不能保证一定获得好收成,能工巧匠制造的器具也未必能使所有人都称心。君子能够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学说,能用一定的方法规范社会,按照一定的次序管理国家,但不一定能被社会容纳。如今你不勤修你奉行的学说,却想降低标准、迁就别人以希求别人容纳。赐啊,你的志向不远大啊!”
子贡出来,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上徘徊。’难道我的学说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博大,所以天下诸侯都不能容纳。尽管如此,先生还是坚持不懈的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不被流俗所容纳,所以才显示出不苟且,不迁就的君子本色!不能研修和完善自己的学说,这才是我们的耻辱。博大精深的学说已经非常完备而不被采用,这是国家统治者的耻辱。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更能显示出不随流俗的君子风范!”孔子高兴地笑道:“是这样啊,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是个主政者,我愿意在你的手下任职。”于是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楚昭王派人迎接孔子,孔子才得以脱身。
孔子以身行言教,显示君子典范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不少启示。孔子身体力行,在与弟子们同处困境时泰然淡定,方寸不乱,一如既往,坚定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威武不屈贫贱不移”高风亮节的君子。孔子之所以能这样做,笔者认为,这源于他为人的光明磊落、对自己学说的信心和其知天命。与此同时,孔子对弟子们谆谆善诱,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弟子给予不同的教导,督促他们修行品德,坚定信念,发奋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这里,我们看到,孔子无愧于此。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师者的风范,如何为人师表。堪称万世之师啊!孔子一生坎坷,在世时没能实践自己的学说。可他教出来的弟子很多都成为各国的栋梁之才。孔子给后人留下了完整的系统的做人的准则和道理,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广泛深远。无论是对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名士,乃至平民百姓,都起到了优良的教化作用。历史上我们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这与儒家文化的滋养和育化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光耀千秋。由此看来,暂时的成败得失,不能衡量一个事物的好坏,要启用我们善良的本性,才能甄别出事物的善恶美丑。
(文中史料据《史记孔子世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