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史
(接上期心理学教授的苦笑25)
十八、无病呻吟成通病──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沉沦
通常人们已为诸凡上了大学就是欢天喜地、笑逐颜开的大喜事。这种欢乐、新鲜的心态少说也将保持一个学期之多。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只能是一部分学生的心态!我说的“无病呻吟是通病”并非夸张。在我接触的大学生中,我敢说不少于10%处在无病呻吟的状态。我曾经用四年的时间对分别不同学年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的百余学生做过调查,不少学生并非生理状况,完全是思想低迷,精神萎靡而无病呻吟!大学一年级学生,无论对录取本校及本专业遂顺心愿与否,由于对大学的学习、专业、施资、科研以及后勤服务,暂时只有个一般概念,还没有完整的感性认识,基本是随波逐流,不太容易产生认知或感情冲突!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一方面对学校、专业有了较深和全面的了解,基础学科和公共课已基本上“亮相”,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正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很容易与入学志愿或报考志愿相矛盾,失落感和挫折感油然而生。另选学校、另选专业的可能性趋于零,“前途无亮”感笼罩着不得自拔!
这批学生曾有苦心孤诣的努力过程,在中学求学期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也算得上是佼佼者。高考发榜虽被我所在的大学录取,可考生“大失所望”!只可惜又可叹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久思衡量,勉强来到学校。从一入学就打不起精神,降格以求,实不甘心。心神不定,不知所措,是此类学生的主要心态。时刻还抱着“此大学、本专业为何?”了解了解,试试水浅水深。通过一年多的“适应”,“实在走不出胡同”,感到前景渺茫,比准备高考还疲倦,所以“各种病由心生”。
这类学生无论在精神(心理)方面和生活态度方面都有许多突出的特征。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教务处的名义,几年中做了三场“报告”,直接提出《无病呻吟会吟出真病》。每场的听众十分踊跃,收到较好的效果。“无病呻吟”者,多数在中学时期几乎没有过“挫折体验”,对学习应付如流,一切安常处顺,自鸣得意,认为考上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垂手可得,如愿以偿。可以断定,这些学生高考失误,失之偶然。还可以断定,他们“无病呻吟”从走出考场就奠定了基础。他们明白某科考试失误了,丢了不少分,对理想的实现形成障碍;勉强到了“不是理想的大学”(虽然没有落榜),郁郁寡欢,提不起精神;可内心的挣扎支配自己“试一试”,看看能否适应或溶于不是理想的大学。这类学生中的一小部分调整了心态,尤其调整了“理想”,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之中,成了本校欢乐的一员。而另外大部分人却逐步处于低迷,大失所望,慢慢陷入无病呻吟的境况之中。
这部分学生基本上不能溶入班集体,与同班甚至同寝室的同学格格不入,很少参加班集体活动,所向一隅。早睡晚起成了他们的作息习惯,上课无精打采,对学习少有兴趣。他们的生活圈子缩小到宿舍、教室、餐厅、邮局、医院;没有朋友,不认识任课教师,甚至不与负责他们学习生活的老师打交道,尤其是现今,整日在打手机、发短信中度过。
这部分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心胸越来越狭窄,围困愁城,内心的苦闷不向任何人倾诉,因而逐渐确信自己“得了病”,患了“疑病症”。疑病症又称虑病症。这种病的特征是病人遇到心理困惑后,就把精神上的注意点放在自己的身体情况,对区体上的反应变得敏感,并且向医生以及其他的人申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情况,好引起别人的关心。即使医生对其进行诊治、体检后,说明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身体有疾患,但“病人”仍一直怀疑或忧虑自己患了驱体的毛病,而且排除一病又生出一病,不停息怀疑。这些孩子远离父亲母亲就更显得脆弱。这种状况若继续下去而不改变,这类学生可能真的要患病。因为随着心态的不同,体质变得太差了,免疫能力下降,导致他无力抵抗本来潜伏在体内的细菌及病毒;也由于惰性不去运动,导致体质虚弱;长期疲倦,怪诞不经,百病侵身的可能性增大,事实上大凡最后决定休学的都属于此类学生。
疑病疑病,怀疑成真对个人的损害更是巨大。所以必须与校医共同制定从矫正心理困惑和提高健康意识着手,挽回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我有一些“疑病症”的个案,不再举例了。“无病呻吟”的学生几乎特征都是一致的,解决的方法当然依人而异!
(完)
心理学家杨子江教授更多故事请看﹕
http://www.secretchina.com/taxonomy/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