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撷图)
常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看到隔壁桌有个孩子,正在哭闹对着父母要求,我要先喝果汁!这时候妈妈跳出来说,没有吃饭怎么能先喝果汁?爸爸回说,你看他现在吵成这样,反正也没再吃了,你就先给他吧!后来,爸爸顺手把果汁推给了孩子,跟他说:“喝一点就要吃饭喔!”,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哪管你这么多,果汁一喝就是半杯,饭吃个一两口就不吃了,用哭闹的方式要讨第二杯。爸爸这时很生气的要处罚孩子。
嚎啕大哭数小时的小宝宝、会咬人和打人的幼儿、吃饭习惯不好的小孩、会肚子痛的小学生……从宝宝出生开始,父母就得面临孩子在各个阶段“不守规矩”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会规矩,是所有父母面临的大挑战。
这是一开始放弃教养原则的结果,没规没矩,让孩子无法无天!,总不能好好的放心,让老师调整孩子的一些规矩、生活能力及分离焦虑。
其实,这或许是基于父母关爱子女的天性,以及从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大,父母一开始会担心、会干涉,这在所难免,只是现在的保护程度似乎有越来越严重,快让老师们束手无策了!
1、面对幼儿饮食该有的规矩
常听到一些学龄前孩子在家的饮食习惯很差,对食物挑三拣四,吃饭一定要配电视,到吃饭时自己的主见特别多,跑来跑去没定性。但这些孩子,却也经常到了上学后饮食习惯就变好,绝不是因为已经长大了这么简单的理由,而是在团体中,老师坚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饭;坚持每个人的分量可以稍做选择,但要负责吃完;坚持时间到了,大家一起洗手吃饭这件事,没有例外;坚持你不想吃,就得承担饿一顿的后果。
相较于有些爸妈的做法,“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牛奶点心就多给点!”、“挑食的食物,我就少煮点,以免麻烦!”、“不坐在餐桌前吃饭就算了,至少肯吃就好!”、“跑来跑去,边骂但是又边喂!”,这些充满妥协的教养,容易造成日后的坏习惯,是一种隐形的溺爱。
2、面对幼儿团体学习该有的规矩
孩子到中班的年龄后,应该进展到团体生活了,因为加入团体会刺激模仿与社交能力的发展。可是,在刚进幼稚园时,每个孩子状况却大不同,有些两三天就玩得开开心心,有些需要很长时间适应,而有些在一星期后发现苗头不对,就不配合了!
有经验的老师,会适度的引导爸妈坚持“可以陪伴,但每天都要让孩子来!”,会坚持“跟爸妈要有适度的分离练习,并学会说byebye”,会坚持“适当让孩子加入团体的游戏,而不是完全照自己方式玩”。
我们最担心爸妈的教养是:当孩子排斥上学时,“没关系,我们换一间!”、“今天不想去,那就请假几天不要去!”、“不喜欢在学校睡睡袋,那念半天回家睡!”,这些充满让步的教养,容易让孩子变成予取予求,也是一种隐形的溺爱。
3、幼儿发脾气该有的规矩
假日到一些亲子场所时,不难发现有一些孩子,透过生气、大哭、尖叫等情绪来逼爸爸妈妈就范,我常听到一句带有情绪的话:“我再也不带你出来了!”,从抓狂爸妈口中蹦出来,可是,你下次会不会带他出来呢?如果会的话,那不就自己坏了教养原则?
的确,聪明的EQ教育应该是,如果孩子乱用情绪来制约爸妈,应该坚持“依照自己与孩子订过的家规做惩罚!”,坚持“没有商量的余地,不是哭闹就有!”,坚持“孩子可以有情绪,但也要讲理”。
然而,有些家长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混淆,如“你不要哭,我就给你买玩具!”、“这次不处罚,但下次不可以了!”但总有许多最后一次。“你今天不哭,我就给你平常不能吃的糖!”,怕孩子的情绪行为而先行贿赂。这些充满没有一定规则的教养,容易让孩子变成小霸王,也是一种隐形的溺爱。
亲爱的家长,跟物质上的溺爱比起来,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以为意的作法,所造成的心理层次溺爱,将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无法独立,做事没有规则及标准。
所以,针对学龄前孩子的行为教养,如果父母从小就事事对孩子不能坚持,弹性过大,那难保孩子逾矩的行为不会越来越多,基础教育就受到动摇,因此“坚持”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教养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