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3月18日讯】此文译自章家敦(Gordon G. Chang)于3月15日在《福布斯》发表的题为“Why China Won't Manage The Great Debt Escape”的文章,译文略有删节。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曾经是北京最喜欢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于3月6日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惊人文章。他在“即将到来的中共垮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末日已经开始,并且,它在末日的旅途上走得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远。”
沈大伟,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列出了五个“中共当局的脆弱性和党的系统性弱点”。他的最后一个论点是最重要的:不断恶化的经济。
对沈大伟观点提出批评的人都集中在他的经济论证上,指出中国发展速度够快了。但是,对他批评的那些人说错了。
中国的经济,毫无疑问的,在减缓。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字,中国上次出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是在2010年。去年,国家统计局报告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4%,从前两年的7.7%有所下滑。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在工作报告中设定的增长目标是“大约7%”。即使是这样一个低的目标也可能无法实现。他在今天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
分析师的预测或多或少的与李克强7%的数字一致,但是其中的很多预测比7%还低。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是6.8%。
不同意沈大伟说法的分析师们,似乎并不特别在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例如,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葛艺豪(Arthur Kroebe),反驳沈大伟,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国的速度要快。”
那么,葛艺豪的不担心是否有道理呢?
首先,同意葛艺豪看法的不乏其人。大多数分析师认为经济增长变缓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他们认为,过去增速太快了。《南华早报》在沈大伟的文章发表后出现了一篇社论,声称经济增长放缓为经济结构变化铺平了道路。社论说:“经济的蓬勃发展不能为改革带来动力,但是经济衰退为坚决实行改革提供了理由。”
另一些中国经济内行们甚至认为中国已经改革,因为现在的经济放缓是从依赖投资和出口向消费型转型的结果。
有一些证据支持这个灿烂的观点。例如,去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零售销售额增加了12.0%。此外,消费占了GDP的51.2%,比2013年增加了三个百分点。
但是,有三点需要注意。首先,国家统计局的零售数字,与零售商和消费品公司报告的结果对不上号。而且,也很难解释不断增长的商品库存,商店销售的下滑,零售商的总收入下降,和商店关门的情况。
其次,中国的消费现在显然不在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排除中国新年影响后的汇总结果,一月和二月的进口下降达到了惊人的20.2%。也就是说,这是内需疲弱,消费不振的迹象。
诚然,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是导致下降的因素之一,但是,在总帐的另一面,北京也在最近数月利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而增加了战略原油储备,囤积了其他商品。因此,看起来,国内消费需求的确疲软。官方新华社将今年惨淡的进口表现归于“国内需求疲软”,这个结论几乎人人都赞同。
第三,几乎看不到消费长期增加的前景。症结在于中国的债务负担。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去年年中,中国的总债务已经高达中国GDP的282%。然而,一旦所有的债务都计算在内的话,现在这个百分比可能又增加了100个百分点。
现在,债务与经济的比例如此巨大,这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北京需要想出如何避免危机的办法。中国官员肯定会采取他们在1990年代末使用的战术,当时他们将存款利率维持在一个异常低的水平,以帮助银行和借款机构。总之,中国已经饱受摧残的储户势必要承担中国下一步清理债务的负担。可以想见,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缩水,无力带动经济的增长。
在工业产能明显过剩,住宅、办公和商业建筑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很难看到北京的继续投资具有可持续性。在过去的六年中,中国的资金使用非常的浪费。因此,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消耗殆尽。
耗尽的增长模式通常会带来系统性风险。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中写道:“中国的经济,陷入了一系列系统性的陷阱,没有容易的出路”。李克强今天反驳说中国可以避开这些陷阱,但是过去的几十年中累积的债务,很难看出他将如何能够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