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绍兴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早有“进京香糕”之美誉。绍兴制作香糕始于清嘉庆初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传说这绍兴香糕还与吕洞宾有关哪。
在杭州,人们一直都有过年登山的习惯,就是在每一年的大年初一去登山以讨“步步登高”的吉利。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杭州西湖边的城隍山下有一位卖松糕的年轻人,是一个姓孟的绍兴人,由于人们总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最后都叫他小绍兴。小绍兴每天半夜就要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担沿街叫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瞎眼的母亲。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织。不大一会儿功夫,小绍兴的松糕便卖得仅剩下一小块破了角的了,小绍兴想起母亲还未吃早饭,便留下了这块破了角的糕准备带回家去给母亲吃。当他走到城隍庙时,只见一位衣衫褴褛、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头枕在口对口地对在一起的两只破碗上伸手向人们乞讨,便非常同情地摸出几文铜钱递给老人。谁知老人却不要铜钱只要讨块松糕吃,小绍兴便拿出留给母亲的那块松糕递给了老人,老人不客气地吃了下去。小绍兴回到家里以后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对小绍兴的行为十分赞许。这以后,每天走过庙门口时只要看见那老人,小绍兴便会送给他一块松糕。
一天,老人见小绍兴愁眉不展地递给他一块糕时便问道:“遇到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了吗?”小绍兴答道:“因连日阴雨、生意清淡,我娘吃了卖剩下的松糕后得了病,现在茶饭不思。”老头听后,哈哈一笑说:“别着急,要吃的没有,良药我这可有。”说着,从怀里掏出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并嘱咐他做松糕时将葫芦里的药放到松糕里,这样他娘的病就会好。
老人说完话就像一阵清风一样不见了,小绍兴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每天躺在那口对口在一起的破碗时,猛然醒悟到这就是吕洞宾。
小绍兴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按照吕洞宾指点制松糕的方法,先把葫芦里的药倒出一点儿放进糕粉里制成糕胚,再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等糕冷却后再一块一块地排放在炭火上烘烤成金黄色。这样烘烤出来的松糕会散发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未进的老母亲闻到这股异香,顿时觉得腹中饥饿想吃松糕,老母亲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
从此,小绍兴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制糕。由于这种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赞不绝口。于是改松糕的名为“香糕”,又因为香糕是小绍兴做出来的,又被称做“绍兴香糕”。后来,人们才知道这香糕里放进去的药就是中药里的砂仁。因为砂仁性温,能理气宽胸、健脾和胃、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气滞以及消化不良等症。这样才使得香糕成为一种长盛不衰、备受人欢迎的传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