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待客的茶类、礼仪也不同,但表示尊敬和友好意义相同。如:江南的城乡,主人以“龙井茶”、“碧螺春”等绿茶相奉;华北、东北地区,主人会端上一杯香味鲜美的“香片”;华南一带,会送上一小壶香气馥郁、味道醇厚的铁观音;边疆和山区兄弟民族待客更诚挚和讲究礼仪,如蒙古的香美奶茶、西藏的味美酥油茶、广西的油茶、四川的盖碗茶等。
客来敬茶的缘由
相传,客来敬茶的风俗是从三国末年开始的。
自从杜康酿造出酒后,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普遍都是用酒待客,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庸君主,终日不理朝政,沉浸在酒色之中。为了给自己饮酒助兴,经常宴请群臣。每次都是从日出喝到日落,而且整天伴有歌舞伎乐,非要把手下的大臣灌得酩酊大醉不可。孙皓手下有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可孙皓也一定要他奉陪,往往不欢而散。
有一次,韦昭陪孙皓在御花园赏花喝茶。孙皓问韦昭说:“你的酒量怎么一直大不起来?”“回禀圣上我在家每日三餐不离酒,可就是大不起来。”孙皓听了摇头说:“堂堂大臣,酒量这么小,真没出息。”韦昭端起茶碗对孙皓说:“俗话说得好,刨子能刨平木板,锯子能锯断木板,各有所长,相互不能代替。卑臣酒量虽小,可是茶量却很大一次能喝上几大壶,不信,我喝给您看。”说罢,捧起茶壶一口气饮下三壶。孙皓笑道:“你喝茶本领这么大,今后凡在酒宴上,我赐你以茶代酒,但不可外传,免得其它大臣攀比。”韦昭高兴万分,磕头谢恩。
不久,孙皓又在宫中宴请重臣,他要太监给韦昭准备两壶茶水。皇上和大臣干一杯酒,韦昭就喝一杯茶。从早晨喝到中午,几个大臣醉倒在桌子底下,韦昭反而劲头十足带头干杯。皇上和满朝文武百官都已大醉,只有韦昭没醉。这消息传开后,宫廷和民间便形成了用茶代酒接待客人的习俗。
品饮趣味
中国对饮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的说法。一人拿着杯慢慢的喝,沉思意远这就叫得神,赶上节假日,约上几个好友,一边喝茶一边谈心,当然是人生乐趣。俗言“酒逢知己千杯少”,饮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朋友在一起,无所不谈,自然“有饮不尽的茶,说不完的话”。三四个人喝茶最好,所以说“得味”。最为考究的乌龙茶的茶具,都是供三四个人用的。如果七、八人在一起,就叫“施茶”,只是为了解渴,谈不上“辨味”。
陆丰的“敬三茶”
广东海陆丰一带有以“敬三茶”招待宾客的习俗。所谓“敬三茶”,即客登门时先泡条形茶。除器具别有讲究外,泡茶的方法也很讲究。泡条形茶后,接着是“敬二茶”,通称点心茶。做点心茶也有特制器具,如擂钵、擂锤,还有盛点心茶专用的斗形瓷、钵等。用的原料是碎粒茶,配上黑芝麻粉、肉油渣、麻油及辣味香料等,与面条同煮。煮好后盛入瓷钵内,吃时从钵内盛出,一人一碗,送到客位上。吃时加盐酥花生和米胖拌和,连续要吃二至三碗,才算受领敬意。 用过点心礼茶后,到了吃中、晚餐时,举行的是“敬三茶”,通称礼饭茶。其配料更为丰富多采,主料是香米和碎粒茶,加配火腿丝、白果肉、莲子肉、桂圆肉、红枣肉、热黑芝麻(擂碎)指点桌面的礼俗。
广州的茶俗有一点特别,当主人端茶给客人时,客人要用中指和食指在桌面上轻轻地点几下,并道声“唔该”,以示感谢。相传这礼俗起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有一次,他青衣小帽带几个随从,来到广州一个茶馆饮茶。当时,正值春日融融,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乾隆一路观赏景色,兴致勃勃, 一入茶馆,便忘记了自己身份。待茶馆小伙计端上茶来,就抓起茶壶给身边的臣仆斟茶。按皇宫礼节,皇帝给臣仆们递东西时,臣仆要立即下跪去接。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把臣仆们弄得不知所措,要是下跪接茶,恐暴露了庐山真面目;要是不跪,又违反了朝规。这时一位头脑灵敏的臣仆,想出了一个替身法。当乾隆给他斟茶时,他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成双腿姿式,在皇上面前“跪”了几下,后面接茶的臣仆纷纷效法,逗得皇帝大笑:“以手当脚,可见对君的诚意。”后来,这故事一传开,就变成了现在在桌面上用手指点几下,以示对主人感谢的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