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习室,34岁的大学生杨井堂(右)和同学探讨问题
凭借自己的努力,杨井堂站到了领奖台上
放弃月薪四五千元的工作,告别妻儿,他重走青春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34岁大一新生“感动校园”
“我是年轻医生,大家觉得没经验,而且有病人知道我的学历,更觉得我没本事。”
———当过送水工、家政、洗车工、乡镇医生的杨井堂说,自己因学历问题吃尽苦头
“我告诉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不然就得像他爸这样,30多岁还得重念。”
———妻子翟丽萍一直把他当成“反面教材”,教育8岁的儿子
昨天下午,长春中医药大学礼堂内,“第三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举行。获评感动人物的杨井堂,坐在青春灿烂的同学中间,神情凝重。当主持人念起属于他的颁奖词,这位34岁的大一新生,面向注视着他的老师和同学,深深地鞠躬。坐在台下的同学眼眶温热,他们感叹说,杨井堂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是2013年最精彩的贺岁片,主题是励志,剧情是重走青春。
医科中专生
杨井堂生于1979年,家在榆树市闵家镇,他的故事,要从1997年的中考说起。
当时,杨井堂的分数高出榆树市重点高中,但是考虑到中专毕业包分配,他去四平卫校学起了西医。“本来没觉得大学有多好,直到我跟同学到四平师院(现吉林师范大学)去参观,才感觉到自己和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2001年,中专毕业,那一年学校没分配工作。无奈,杨井堂决定去北京找工作,但是中专学历让他不断碰壁,“连药房库管都没资格,要求至少大专。”为了生存,他当过送水工,从事过家政,擦过楼梯。后来,杨井堂在洗车房当洗车工,遇见一个车主跟他聊天,“他告诉我,以我的学历,想要在北京发展很难,应该重新回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上。”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杨井堂,几天后,他离京返乡。
乡镇医生
回到老家榆树市,杨井堂决定从事医疗行业,到榆树市的一家私立医院当起了助理医生,但做的是值夜班、写病历这样的工作,每月400元。
不久后,他在闵家镇卫生院当上了医生,工资更少了,每月200元,而且一个病人都没有,“我是年轻医生,大家觉得没经验,而且有病人知道我的学历,更觉得我没本事。”于是,杨井堂在2007年停薪留职,到榆树和长春的大医院学习,白天跟着医师、教授看病,晚上到诊所值夜班。
这样过了两年多,2010年再回镇卫生院的时候,患者多了起来,卫生院还想培养他当副院长,每个月的工资达到四五千元。但是,他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大龄考生
杨井堂是2004年结的婚,爱人翟丽萍在闵家镇卫生院检验科工作,现在儿子8岁了。翟丽萍说,一家三口的日子,一直挺平静,但是每年一到高考那几天,杨井堂就闷闷不乐,高考出成绩时,他总是四处打听亲朋好友家考生的分数,“有一次听说同事家的孩子不想上学了,他比人家亲爸都激动,马上跑去劝。”
直到去年11月,同事家的孩子报名高考,杨井堂坐不住了。他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报名参加职业对口高考,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医学综合。从没学过高中课程,英语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为了复习,杨井堂费尽周折,到榆树市职业教育中心报了补习班,当然,是全班年龄最大的。报补习班的当天下午,他到医院辞了职,又把他这几天所做的一切告诉了家人。
“孩子都这么大了,考什么大学,好好过日子得了。”翟丽萍说。杨井堂的父亲杨洪喜也说,当时根本接受不了。但是杨井堂一门心思地复习,为了学好英语,他整夜地读、写,几个月下来,瘦了30多斤。这股执著劲,把全家人都感动了,“或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翟丽萍说。
“针推老大哥”
今年6月,杨井堂终于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报考医学类职业对口高考中分数最高的长春中医药大学。最后一科是英语,考完以后,他心里有了底,觉得自己的梦能圆了。分数出来了,556分,全省前20名。全家沸腾了,儿子听说爸爸考上了大学,很崇拜。但是,翟丽萍却把杨井堂作为反面教材,“我告诉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不然就得像他爸这样,30多岁还得重念。”
9月份开学,杨洪喜要送杨井堂来报到,但是杨井堂没同意。“我自己都是家长了,上学还让家长送,感觉好别扭。”来到针灸推拿专业的新生接待处,学姐让他签字递交材料,等送他去寝室的时候,诧异地问:“你家学生怎么不跟来呢?”杨井堂笑了:“我就是学生。”学姐看着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学弟,惊呆了。
杨井堂是最后一个到寝室的,进门的时候室友都在。他找到自己的床位,收拾柜子、铺被,最后躺了上去。同寝的贾恒丰说,当时他们都觉得,这个家长怎么那么不靠谱呢,一问才知道,这位大哥就是同学杨井堂,于是,“针推老大哥”的称呼,从那一天起传开了。
“第二老师”
杨井堂的辅导员石如玉最初以为,这个比自己大10岁的新生就是为了来混个文凭。但是杨井堂从没因为自己的年龄和身份的不同搞过任何特殊,无论是军训还是课堂上。
同学对这个老大哥也是刮目相看。“军训、大合唱,他一样不落,运动会时,他还跟我们一起跳啦啦操。”班级学委周默说,每堂课她点名时,教室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上,都会传来他响亮的“到”,“整个学期,一堂课都没缺过。”
从开学那天起,杨井堂就按照自己的日程表执行:6时起床,6时20分吃早饭,6时40分晨读,7时40分到教室占座……没课时去图书馆,18时健身,20时学英语……“这份计划表,他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没因为懒惰而改变过。”室友莫易方说,他照着杨井堂的日程表做了一周,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他有实践经验,上解剖课时,他是我们的第二老师。”同学赵元振说,这个“大叔”很有爱,下了课,他的寝室就是第二课堂,“听他讲医学实践,讲人生故事。我们也跟他讲90后的生活,他已经越来越‘潮’了。”
■对话
毕业后想考研
昨日上台领奖前,记者与杨井堂进行了一次对话。
记者:你辞了工作,没了收入,医科要读5年,经济上会不会有压力?
杨井堂:肯定会有一点,家里现在只有我爱人一个人赚工资,每个月3000多元,还要供孩子上学。我爸想供我,但是我不想给他增加负担。我寒假打算去医院实习,再去诊所做一些兼职,赚点学费和生活费。
记者:现在的大学生活,是你理想中的那样吗?
杨井堂:每位老师的课,都讲得特别好,我一分钟都不想错过。学校生活也丰富多彩,有那么多活动,还有学生会。开学时候我也参加学生会竞选了,想进外联部,但是笔试考的是校园文化和计算机网络,我不会,就没选上。
记者:毕业后,你有什么打算?
杨井堂:毕业那年,我39岁,还有机会考研。如果那时候还有足够的精力和经济条件,我想试试。
(原标题:他34岁,现在读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