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美国海军最早的三艘航空母舰兰利号(CV-1)、莱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卡号(CV-3)属于“半路改行”,而突击队员号(CV-4)是首次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
在莱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卡号建成之后,华盛顿国际海军条约规定的航空母舰配额只剩6.9万吨。美国海军对比了各种方案,最终决定充分利用配额并且在数量上持平日本海军,因此选择了五艘13,800吨级轻型航空母舰的方案,拟定的首制舰即突击队员号。
CV-4是第六艘以“突击队员”命名的军舰,沿用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艘战功卓越的单桅帆船的舰名。突击队员号于1931年9月26日在弗吉尼亚州的新港新城船厂开工,1933年2月25日建成下水。在原始设计中,突击队员号采用了兰利号的“平顶头”结构,即甲板上没有任何上层建筑,以方便飞机起降,但根据莱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卡号的实际使用经验,完工后又续建了岛型舰桥用于观察、控制和指挥作业,因此超过了原先设计的吨位。
突击队员号下水之际仍是按原设计的平顶甲板,飞机起降时,两侧的6个烟囱可放倒,但完工后根据使用经验加建了岛型舰桥。
与前三艘航空母舰相比,突击队员号采用了开放式机库、阳台式外围甲板、岛型舰桥指挥塔等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后续航空母舰的标准化设计。受制于吨位体积,突击队员号基本放弃了装甲防护,优先考虑搭载飞机的数量,最大限度可容纳飞机86架,机库体积反而超过了3.7万吨的莱克星顿级。
突击队员号于1934年6月4日成军,是最早配备雷达的美国军舰之一,服役后有约四年时间在太平洋参加各项演习和试验。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突击队员号长期在大西洋担任巡逻、警戒、运输和训练任务,因此从未有机会同日本海军对阵,在美国战前建造的航空母舰中,这是唯一的例外,其生涯相对“风平浪静”。
1942年4月和7月,突击队员号分两批运送了140架P-40"战鹰"战斗机至非洲的英国领地黄金海岸,飞机经中东和南亚转道至中国战场,支援中美联合空军"飞虎队"。
突击队员号横渡大西洋参加北非“火炬”战役,改装后甲板两侧防空火炮林立。
1942年11月8日,突击队员号首次执行作战任务,在北非“火炬”战役中,掩护巴顿将军指挥的三个陆军师在法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登陆。在三天的战斗中,突击队员号起飞了496架次的飞机,对抵抗盟军的维希法国舰艇、飞机、机场、炮兵阵地、坦克和车队实施攻击,期间遭到一艘敌对潜舰在极近距离的鱼雷攻击,但有惊无险。
1942年11月8日“火炬”战役,英美盟军10.7万人在北非登陆,迫使维希法国殖民当局投降。
1943年8月,突击队员号加入了英国本土舰队,以替换调往南太平洋救急的英国大型航空母舰胜利号。10月参加英国皇家海军代号为“领袖作战”的轰炸行动,摧毁了挪威沿海的德国运输船队。同年12月返回波士顿。
1944年初突击队员号担任培训任务,随后前往卡萨布兰卡接送运输飞机和人员。7月维修和改装结束之际,百万盟军已完成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而注定了纳粹德国的败局。鉴于欧洲战场大局已定,突击队员号调往太平洋,于8月初抵达珍珠港培训夜战飞行员,同年10月返回加州圣地亚哥,继续用于训练直至二战结束。
1946年10月突击队员号退役,次年1月作为废钢铁出售给宾州太阳船厂拆解。
突击队员号(CV-4)标准排水量14,810吨,满载排水量17,859吨,全长222.5米(后延长至234.4米),最大宽度33.4米,吃水6.8米;动力5.35万匹马力,2台蒸汽轮机,6台锅炉,双轴推進;航速29.3节(海里/小时),续航力1万海里;编制舰员2,148人;武器装备有4座双联装127毫米(5英寸)舰炮,40座12.7毫米高射机枪,1941年改装以6座四联装28毫米高炮取代16座12.7毫米高射机枪,1942年改装又以6座四联40毫米高炮取代28毫米高炮,并增加46座20毫米机关炮;舰载飞机76架,配备有飞机升降机3台,起飞弹射器3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