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维祭坛七座灰色、沉思未来的石像之中的三座。(图:商周出版 提供)
【看中国2013年09月01日讯】这些色泽斑驳,超乎想像的石像,既庄严又具震撼力,石像的两个眼窝茫然淡漠地直瞪着无边无际的大海。
六月夏至午后的日落时分,我们来到靠复活节岛西边中心点的阿奇维祭坛(Ahu Akivi),此处距离海岸三公里远。和安纳根纳湾的瑙瑙祭坛一样,这儿也有七座摩艾石像,但顶上全都没有头冠。更奇特的是,所有石像皆面朝西方海面──从它们矗立的高点往西方看去,海洋清晰可见。
这些色泽斑驳,超乎想像的石像,既庄严又具震撼力,石像的两个眼窝茫然淡漠地直瞪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当地人相信,很久以前,当“马纳”(法力)离开复活节岛而且一去不回后,它们就如同岛上大多数摩艾像一样死去了。可是岛上的极少数摩艾仍被认为具有法力,而且每年会化身两次“活面孔”(aringa ora)。此种概念极类似古埃及的经过“开口与开光”仪式后,雕像会转变为“存活的形象”(sheshep ankh)。在吴哥,雕像同样可以透过象征性的“开光”而被赋予生命。
仰望天堂之眼。(图:商周出版 提供)
复活节岛上的摩艾像眼睛,曾一度利用白色珊瑚和红色火山渣加以装饰。有相当多的雕像(不是在阿奇维祭坛)在利用发现的碎片修复后,才发现这些雕像的眼睛其实是以某种角度仰望天空,这也难怪复活节岛的原名会是“仰望天堂之眼”了。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岛上数百尊的“活”雕像,以珊瑚做成的眼睛仰望繁星,有如神祕的天文学家在探究宇宙。而在炎热的白天,同样的几百对眼睛也在观察太阳的运行轨道──古埃及人称为“荷鲁斯之道”或“拉之路”——这也是声称“荷鲁斯神永生不死”的“荷鲁斯神追随者”所追寻的道路。
柬埔寨吴哥众寺的天文排列型态,主要是根据十二月冬至的日出和三月春分的日出,即北半球的隆冬和初春。这两个时点在复活节岛的传说中,被认为是阿奇维祭坛的摩艾像复活之时。在南半球,具有特别意义的则是六月的夏至和九月的秋分。
六月夏至,日落光线不偏不倚直射石像前额。(图:商周出版 提供)
由莫洛伊(William Mulloy)、利勒(William Liller)、艾德华斯(Edmundo Edwards)、克拉克(Malcolm Clark),以及其他学者所做的精确考古天文学研究证实,东侧坐向的阿奇维祭坛的确有非常明确的春秋分方位,而摩艾也确实“被设计用来标记春秋分时点”。在几处海岸,也找到明显按照分至时点排列的证据(例如泰贝祭坛、北部海岸的海奇祭坛[Ahu Hekii]、东加里奇祭坛[Ahu Tongariki],以及在维那普[Vinapu]的另外两处刻意切割成不规则四边形的摩艾石像群)。研究也证实,复活节岛上的几处内陆祭坛乃是朝向冬至日出。不过,在阿奇维祭坛并未发现有此现象。尽管如此,当我们在六月夏至日落时分,在阿奇维祭坛的摩艾石像旁向西方看去时,的确可以感受到此处所呈现的强大天地对应关系。落日光线直射雕像的前额,让我们联想起埃及图坦卡门法老陵墓的第二神龛中,金质雕像前额对应至天体的景象。雕像旁的刻文写道:“这些神像就是靠太阳神拉之光进入体内,唤醒了它们的灵魂。”
拉诺考火山口上的彩虹奇景。(图:商周出版 提供)
埃及人口中的“太阳神拉”显然和复活节岛上的神圣建筑、神祕过去和宇宙观密不可分。事实上,在复活节岛语言中“raa”即代表太阳。神王霍图·玛图阿第四个儿子便是以此为名,其后又由他繁衍出了“太阳部落”(Raa clan)。“Ra”一字也出现在另外两个部落名称之中——“日出部落”(Hitti-Ra)和“红色日落部落”(Ura-o-Hehe)。岛上三座主要的火山口湖名称是:拉诺考(Rano Kao)、拉诺阿罗伊(Rano A-Roi)和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还有一处在汉加帕帕(Hanga Papa)的祭坛名称也叫做拉艾祭坛(Ahu Ra'ai)。考古学者艾德华斯和克拉克曾对这些名称做过研究,认为它们至少都含有某种“暗示性”。根据两位学者的推算,拉艾祭坛的石像经其建造者特别摆放在附近的二座火山口旁,除了具有指标意义外,也是观察十二月冬至太阳运行路线的观测站。
摘编自《天之镜》全译本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