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7月31日讯】据人民网消息称,国务院26日下午发特急明电,要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暂停所有项目开始培训,本周进驻各省市区。这个突然袭来的消息让资本市场一片惊慌,刚刚缓过气来的股市又是应声下跌。
本次审计是最近三年来,审计署第三次“把脉”地方政府性债务。第一次是2011年,审计署审计了1979年以来到2010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第二次是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选取全国36个地区(15个省及其所属的15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及其所属的3个市辖区),审计了2011年和2012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鉴于第二次只选取了36个地区,因此,本次审计是继2011年后,审计署第二次全面“摸底”地方政府性债务。
上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虽然没有透露地方债务总额,但被审计的省市区地方债务总额共计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其中,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果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
报告指出,一些地区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甚至陷入借新债还旧债“循环”。例如被审计的36个地区中,4个省、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但这些地方去年的土地收入都明显减少,其去年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73亿元,系当年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据光大证券等金融机构测算,今年下半年,大约1270亿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到期,为2000年以来最高。明年到期的债务达2088亿元,比今年增加10%。数千亿的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地方政府怎么还?
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表明,从1979年至今,土地出让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主要还债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发布的《财政监督报告》指出,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速发展,地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成为中国财政风险的源头,80%的城市都依靠抬高地价转让土地来偿付债务。
据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今年3月通报,目前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为15万亿至18万亿。如此巨额的地方债务,钱从哪里来?审计署2011年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和今年的36个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债权人”主要有三方:银行、地方债券、其他单位和个人。
银行一直是“最大债权人”。在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占79.01%;截至去年底,36个地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占78.07%。
在中国,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近年来,地方政府从银行、债市和影子贷款机构借了数量庞大的债务,用于没有回报或没有收益的重大项目或形象工程。实际上,这些年地方政府靠“土地财神”已经过惯了肆意挥霍的好日子,尽管中央一再要求地方政府将销售土地的收入,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偿还政府债务,用于保障房建设、教育投入等等。但地方政府的土地获利,更多是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甚至大拆大建,与中央的要求相差甚远。
此前有报道称,郑州一个区已经欠下了上百亿的债务,即便拚命卖地还债,也很难在短期内缓解债务危机。一个区级政府放在全国的版图上,只能算是比芝麻绿豆稍大一些的机构,居然欠下上百亿的债务,如果全国每个城市都是这样债台高筑,中央政府如何应对?
虽然各地债务门类太多,数据更不透明,地方债务已经处于失控状态,财政风险也极大,但到底有多大风险,却是莫衷一是。更为严峻的是,目前披露的债务数据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地方政府的负债恐怕已经到了令中央政府吃惊的地步。
《财经》杂志的“摸底中国负债”(2013年4月7日)是篇详实可靠的文章,该文经过分门别类计算,金融部门债务、政府部门债务、居民部门债务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合计,总债务规模高达120-128万亿左右。仅2012年中国的非金融部门债务就达到了GDP的2.21倍。该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他的结论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维持如此之高的债务水平”。
里昂证券今年5月发表的报告认为中国债务规模高达107万亿,即GDP的205%。里昂证券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至2012年间,中国债务规模/GDP从148%暴涨到205%。2012年中国新增债务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2012年新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10%。新增债务增长了58%,约为GDP增长的2.9倍。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透露:如果把银行体系之外的理财、信托都计算进来,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为36万亿,占GDP的比重约70%左右。
对规避监管限制提供贷款的影子银行的打击,使今后地方再融资变得相对困难。申银万国信用分析师称,看空AA及AA以下级别地方政府融资债券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严重依赖借新债、还旧债。如果中央继续严控发债,这类债务就会面临更大的违约风险。一旦一只债券违约,可能就会在较弱小的债券之中引发多米诺连锁效应,产生系统风险。
经济学家谢国忠发文称,政府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民众恐慌时期,用纳税人的钱去去救助失败的金融产品或机构,这将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谢国忠表示,接下来的几个月可能会发生一些诸如信托产品违约这样的金融事件。伴随一些金融事件的发生,恐慌感或将蔓延。
中国土地泡沫基本上已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金融现象。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房市泡沫破灭带来的恐慌,中央政府应马上着手制定应急预案,让信托产品、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序退出。一旦出现大量金融失败,恐慌情绪就会渗透整个经济体。对经济全面崩溃的恐惧将促使政府不加选择地援助投资者。实际上,夸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敦促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进行纾困,只符合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正是这些人制造了经济泡沫,危机中又要套取政府资金援助。
当一部份信托产品出现违约——这很可能在几个月内发生,大范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可能会出现。中央政府如果仓促援助,用巨量资金解决泡沫经济的遗留问题,那么中国的未来将会陷入困境。
国务院参事、南开大学国家经济研究院院长夏斌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银行资金紧张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当前调控应该逐步刺破泡沫,以解除大面积危机突然爆发的风险。夏斌表示,目前,中国不少企业事实上已资不抵债,有些企业明显在玩庞氏骗局,靠借新还旧在维持。这些问题已不能仅靠多发货币来掩盖。作为中央政府,应尽快去寻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逐渐冲销实际损失的具体对策,以摆脱大面积危机的突然爆发。
对于危机的爆发夏斌称,因为普遍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缺口,中央政府最后会救的;对于房市,不相信政府敢一步调控到位;央企的垄断地位和地方政府导致的资金错位配置又一时难以撼动;迄今央行的货币供应不敢也并没有完全回归常态。这些决定了市场、投资者、银行、企业对经济增长轨迹的预期都没有改变。
靠着这个可怕的预期,想搞项目的照样大量借钱,想投资的照样把钱大量借出。但是,流动性最终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预期,信任和预期是可以瞬间变化的。一旦预期变化,传统的流动性即刻烟消云散,危机马上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