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28日讯】周二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意在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公告要点如下:
• 中国人民银行已向部分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具体规模不详)。今后还将运用多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保持银行系统流动性平稳,抑制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
• 总体而言,流动性并不紧缺。银行业备付率为1.7%,备付金总额接近1.5万亿元(央行认为1万亿的备付金规模便已足够)。
• 商业银行需加强资产/负债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大行应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
• 贯彻落实“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保持信贷稳定增长,提高信贷配置效率,确保为中小企业、三农、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产业升级提供信贷支持。
• 加强规范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市场。
这份公告将让银行间市场恐慌情绪得到缓解。6月26日隔夜回购利率已从6月20日创纪录的12.85%(曾创下30%的日间高点)回落至5.6%。尽管未来一至两周部分压力因素(将于本周到期的理财产品以及7月初各项监管规定的缴付)仍将存在,近期银行间市场不会再现波动。我们预计银行间利率将在随后几周进一步回落,但流动性状况可能无法恢复至压力前水平(7天回购利率在3%左右)。
事件带来的启发
通过此次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央行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通过采取强硬措施,彻底打 消市场对于进一步货币宽松的预期。 另外,也给各家银行上了一课,令其认识到恰当的风险管理是其份内之事(参见我行上期评述:中国:6月份PMI初值进一 步回落至48.3,货币政策难言放松,6月20日)。
尽管如此,此次央行还是承担了几项风险。第一是声誉风险。虽然央行坚称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但似乎对银行间流行性分布不均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而且恐慌情绪下的流动性紧张状况明显超出了央行预期。此外,把其他目标看得比维持银行间利率稳定更重要,可能会影响到央行为建立利率传导机制所做出的努力,因为基准利率稳定(不论是回购利率还是SHIBOR)对于这一机制至关重要。
第二,虽然央行从一开始就重申要坚持审慎(中性)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中却选择紧缩银根。而货币紧缩可能会对利率和信贷供应造成影响。
利率方面,我们预计银行间利率将有所回落,但不会恢复至压力前水平 。银行的高融资成本最终将由借款人埋单。一旦贷款利率攀升,将对业已疲弱的企业部门和经济活动构成压力。
信贷供应方面,我们预计2013年社会融资总量将达18万亿元。今年前5个月9万亿元的社会融资总量表明今年余下7个月还将有9万亿元的增加。如此判断,社会融资总额增速将有放缓,相应地,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将减弱。
新政策中提到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引人关注。要做到这一点或许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控制投机性金融活动,减少社会融资总量中的虚增部分;第二,恢复信贷渠道效率,即:根据供求状况,实现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第二步超出了央行能力范畴,需要财政/行业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的支 持。在我们看来,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 金融改革,建立由市场主导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这对消除支撑投机性金融活动的根本动力至关重要 (如:银行间利差套利和影子银行)。我们预计2013年以及此后数年金融改革步伐将加快,未来6~12个月可能推出的改革措施有:(1)放宽当前汇率体制下的日交易区间;(2)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其次是取消贷款利率限制;(3)引入存款保险制度;(4)拓展渠道,为资金流动(资金进出)提供便利 (如: QDII2)。
• 向民间资本开放以往由政府主导的行业,如金融、铁路等,为其提供同等投资渠道。
• 减轻企业部门税负,特别是政府政策扶持的领域。例子之一就是今年的服务业增值税改革扩容(从10个省市扩展至全国)。此外,我们认为政府将通过财政扶持鼓励企业再投资。
• 财政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过去几个月,发改委取消了一系列行政审批规定,并简化了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