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6月27日讯】雕漆始于唐,在清乾隆时呈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景象。近年来雕漆器在拍卖会上屡创新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雕漆,可简单地解释为在漆上雕刻。漆,古书注:“漆树以刚斧砍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漆树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开黄绿色花,结扁圆形的果实,中国的贵州毕节、湖北毛坝、四川城口和陕西安康为我国主要生漆产地。我国先民很早就掌握漆树汁液的性能,最早用来做漆器,所以古人尊称它为“大漆”、“国漆”。
雕漆所用的漆是在“大漆”中兑入熬熟的桐油和矿物颜料调制成的“罩漆”,这种漆颜色亮,干枯时间慢,适合工匠雕刻。工匠把这种大漆与桐油制成的漆也称为“油漆”,但与我们现今意义上的油漆有本质的不同。
漆工把制成的“罩漆”用漆刷均匀涂在器物胎体上,漆刷往往是漆工自制的,并绝不轻易借人。他们用马尾毛、牛尾毛和妇女头发制成阔如排笔或尖似蟹足的大小不同的刷子。漆刷蘸漆要充足,涂漆室内不能有尘土,这样刷出的漆面才能如膏脂般润泽。
刷过一遍漆后要把器物放进室里,四壁用毛毡包围,地上要洒上水,需用湿度和热度熏蒸,不然大漆髹涂之后难以固化成膜,直接影响下一遍漆的涂刷。如果湿度太大,涂层固化太快,就容易起皱,形成外干内湿,等到雕刻时就会像在豆腐上雕刻,下刀会出现玷缺、不完美,这是雕漆工艺的大忌。
器物在按设计要求髹到一定厚度后,画师会用毛笔蘸石黄水在画稿的反面勾描线廓,待干后,将画稿正面盖于漆面上,用犀牛角做的刮板轻刮。待揭掉画稿,器物上便留下黄色的图案。工匠再按图雕刻,以刀代笔,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纹样。雕刻者所用工具也均为雕刻者自制,有刺刀、起刀、片刀、弯刀、钩刀、凹面刀等,形态各异,用途不同,大小俱全。
一件器物雕刻完成后需放置数月,待漆彻底干燥后,依次用刮刀、砂纸、细灰条刮磨,再用瓦灰抛光后才终于完成,整体完成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一件雕漆制品髹漆时间长,手工雕刻慢,使之逐渐成为历代皇家享用、把玩、馈赠的贵重物品。
珍稀的雕漆如意
此件如意采用雕漆技法制作而成,头部描绘两个老人在松石掩映的水岸边交谈,左边老人身后的童子怀里抱着满满一篮子灵芝,右边老人一手持灵芝形拐杖,另一手指向画面右侧,似乎在告诉左边的老人,那里更好的灵芝可供采摘。如意身中部开光内雕饰一件大吉葫芦瓶,瓶内插三柄方天画戟,戟上趴着一只蝙蝠,瓶周围放置寿桃和灵芝,整幅画面寓意吉庆长寿、福禄万代。尾部开光内雕蝙蝠衔宝伞,下拴黄线双回头穗。如意背面通体雕饰万字不到头形式的锦纹。刀法快利,精细纤巧,人物生动传神,采用菱花形地锦,这些都是乾隆朝苏州织造成做雕漆器的显著特点。
雕漆是在已经制好的木胎上层层涂漆,达到一定厚度后,雕刻出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效果的花纹。根据髹漆颜色不同,雕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绿、剔黑等若干小品种。由于必须在每层漆晾干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继续髹涂,而乾隆朝的每件雕漆作品至少要涂50层,因此,其制作周期较之瓷器或玉器要长很多,成品数量相对较少。根据档案文献记载,乾隆皇帝经常为雕漆如意更换回头穗,却很少下令制作。乾隆御制诗描写如意“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皇上自己注释说“如意义取吉祥,向来各处御座率皆陈设,以符吉语,而迓祥禧”。也就是说,如意乃乾隆时期宝座上的常备品。因需求量大,玉、漆、木、铜等各种材质的如意应运而生。本件雕刻精美,画面栩栩如生,由于当时制作雕漆如意的数量较少,同其它材质的作品相比,更加彰显出珍稀的特质!